在消費級加密賽道創業:那些沒人告訴你的事
在小而碎的市場裡,先把留存做實,再談增長。
原標題: What mom hasn't told you about building in consumer crypto
原作者:Mac Budkowski
來源;kanfa
編譯:Zhou, ChainCatcher
由於原文篇幅過長,編者在盡量不改變作者原有邏輯的前提下進行了編譯。
過去兩三年,很多人把增長與PMF掛等號。但在消費級加密(consumer crypto)賽道裡,這條等式最容易失效:你看到的增長,可能只是投機、口碑支持或周期紅利的放大鏡。真正決定生死的,是留存與真實使用動機,以及你能否在一個小而碎、被代幣與殭屍項目不斷分流注意力的市場裡,跑出穩定、可重用的信號。
一、信號為何會失真?
1)營收也可能是"假陽性"
Farcaster 推出 Pro 訂閱後,24 小時收入超 100 萬美元。聽上去像 PMF,但細看數據:近半購買者粉絲不足 100 人,與"重度用戶定位"並不匹配。原因之一是投機動機------早期買家第二天拿到約 600 美元空投回報,24 小時 5 倍。結果是:錢進來了,驗證未必進來。在加密環境下,這類外源激勵隨時會讓儀表盤看起來很亮,卻對產品價值本身貢獻有限。
2)善意的付費,不等於真實需求
Kiwi 在早期要求購買 10 美元 NFT 通行證,自然增長拿到了一批付費用戶,包括名人。但事後復盤發現,相當一部分人出於朋友支持、價值觀認同,或花網絡錢不心疼。也就是說,付費不等於留存,更不等於核心價值命中。
3)周期紅利是把雙刃劍
如果你在 2020 年做 NFT 交易所,可能自然被浪潮推著走;但 2025 年重複同樣的路,環境就完全不同。當你的曲線踩到外部熱度(而非產品內生價值)時,漲得越快,回落也可能越快。
4)注意力被劫持
加密世界裡存在大量殭屍項目,創始人退出社區,用戶還守著 Discord 與代幣敘事,不願遷移注意力。再疊加代幣行情對人性的牽引:2024 年 Base 鏈迷因幣狂潮期間,很多知識/工具類產品的使用下滑------同樣 15 分鐘,是讀一篇去中心化長文,還是去找下一個 100x?大多數人會選後者。
二、消費級加密本身為何更難?
1)市場小、滲透低
以太坊(主網+L2)月活地址大約四五千萬;即便假設一人一地址(顯然並不成立),全球滲透仍不到 1%。樣本小意味著噪音比信號更容易主導。
2)人群複雜、偏好互斥
開發者、投機者、藝術家、研究者、TradFi 人,分布在不同 L1/L2,反饋天然衝突:有人要技術深度,有人要藝術審美,有人要輕娛樂。你越想滿足所有人,越容易失焦。
3)早期採用者熱愛換新
他們願意在糟糕 UX 下嘗鮮,這是紅利;但他們也會在下一周轉向更閃亮的新玩意兒,這是代價。試用率高並不意味著粘性高。
三、PMF 的正確理解:增長 × 留存
PMF 不只是增長,更是留存。如果用戶進店就走、走了不回,增長越快,燒市場越快------下載與收入數字會騙人,回訪、次日/周/月留存、活躍結構才是水位線。
Twitch 早期在四個月拿到 1600 萬下載,創始人還是說沒 PMF;原因就是留存過低。
四、可執行的對策:從"降噪"到"聚焦"
積分、拉新返利、可交易門票、可預期空投……都會把人帶偏。在找早期信號階段,盡量別上這些。Kiwi 的一次拉新曾因"某網紅宣稱有空投"而湧入大量註冊,但長期用戶極少,最終直接關停。
用 karma/榜單/公開致謝激勵優質內容、持續貢獻;用明確的內容規範和最小化的治理規則,剔除低質與薅羊毛。必要時查鏈上歷史,區分沒讀規則的新手與農民。
Telegram/Discord 群聊比郵件更容易得到隨手反饋。按創作者/評論者/潛水者三層結構收集問題,對症改功能:
內容不夠 → 做一鍵提交工具;
互動稀薄 → 強化評論編輯器/回覆預覽/表情;
閱讀門檻高 → 優化加載、信息密度與排序。
Larry Page 所謂牙刷產品------每天用 1--2 次、解決一個清晰的小痛點。把資源堆在這一個動作上:日頻使用 → 日頻反饋 → 日頻迭代。不影響核心價值的花哨頁與長尾功能,能砍就砍。
讓用戶秒級感覺到值:評論預覽、要點摘錄、圖表/梗圖等價值;深度長文保留,但把入口與回報曲線設計得更友好。即刻滿足 + 長時價值並不衝突。
與其說服你媽媽用 DeFi 聚合器,不如從每天做 5 笔交易的老手開始。高匹配 → 高留存。線下 ETH 大會、黑客松、專業播客、ENS/Gitcoin 社群,都是高密度人群,獲客貴,但信號乾淨。
Aave 曾以約 2.5 萬月活貢獻數千萬美金費用;Blur 面向"職業交易員",在"人人唱衰 NFT"時也做出成績。少量對的用戶 > 大量泛用戶。
隱私在 2022 年還是小眾,幾年後 Railgun 便做出可觀收入;OpenSea 在 NFT 成為 Next Big Thing 之前就佔滿心智。選一個你笃信會變大的主題,長期耐心往裡投入。
NBA Top Shot 用聯盟 IP 讓普通用戶願意買第一張 NFT;Polymarket 借助社媒打法 + 大選預測 + 創意賭題摸到了更大的圈層。若走出圈路,仍建議聚焦 10--100 萬級用戶,把成本、反饋與風險控制在可管理範圍。
消費者產品要在數據、推送、穩定性上可控;PWA 可以過渡,但長期不行。
五、一個"自檢清單"
指標:是否盯住留存/復訪/頻次/活躍結構,而非只看增長與收入?
動機:新增/付費的背後,是喜歡產品還是期待回報?
激勵:有沒有引入會增噪的積分/返利/可交易資產?能不能關掉?
用戶:最核心的 100--1000 名是誰?他們在什麼渠道、什麼場景、什麼痛點上強相關?
價值達成:用戶從打開到"感到值得"要多久?能否縮短一半?
聚焦:團隊每周最多做一個能提升"牙刷動作"的改動嗎?
渠道:是否把資源放在小而密的高信道渠道,而不是一味出圈?
組織:產品、增長、社群與支持之間,有沒有一條清晰的閉環來處理反饋與數據?
結語:以戰代練,別等完美組合才出手
尋找信號,更像藝術而非科學。你可以培養品味與判斷,但沒人能精確預測哪首歌會登頂。真正重要的是:盡早把產品推到用戶面前,在真實摩擦中校準方向;當你能在增長×留存這條等式上穩定給出答案,PMF 自然會浮出水面。
------在消費級加密裡,別被漲勢與營收迷惑。降噪、聚焦、日頻迭代,用高匹配用戶 + 牙刷型動作 + 短 TTV,在小而碎的市場裡,先把留存做實,再談增長。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您也可能喜歡
一文詳解什麼是股票合約

關於 Bitget 上架 PLTRUSDT,SLVUSDT,APPUSDT,ORCLUSDT,GEUSDT STOCK 指數永續合約的公告
Bitget 現貨槓桿新增 OPEN/USDT, MORPHO/USDT!
關於 Bitget 現貨槓桿取消部分幣種借貸利率與合約資金費率綁定的公告
加密貨幣價格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