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分「狗都不玩」的當下,項目方應如何制定空投標準?

積分「狗都不玩」的當下,項目方應如何制定空投標準?

ForesightNews 速递ForesightNews 速递2025/10/15 14:04
顯示原文
作者:ForesightNews 速递

積分本身沒有問題,但真正的問題在於設計方式:激勵淺薄、沒有轉換成本,並且與產品的長期未來毫無關聯。

積分本身沒問題,但真正的問題在於設計方式:激勵淺薄、無轉換成本,且與產品的長期未來零關聯。


撰文:Stacy Muur

編譯:AididiaoJP,Foresight News


積分空投容易啟動,但難以持續。雖然項目可以獲得幾週的活動量,但很少能贏得真正的黏性用戶。是什麼將短期熱度與持久參與區分開來?又該如何設計用戶不會離開的激勵體系?


看似用戶活躍的表現,通常只是僱傭兵式刷分偽裝成的參與。積分作為一個概念本身沒問題,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它們的設計方式:激勵淺薄、無轉換成本,且與產品的長期未來零關聯。


  • 缺陷在於: 它們獎勵原始活動量:交易量、交易筆數、錢包創建數。
  • 最終結果? 機器人和刷單交易。


積分為何失敗?心理學層面


坦白說積分系統或許能吸引用戶一兩天,但無法讓他們持續參與。


當設計偏離目標時,情況是這樣的:


只為刷分,項目吸引來的僱傭兵會在獎勵枯竭的瞬間離開。


基於交易量的獎勵,它創造了一個刷單交易賭場,機器人在此茁壯成長,而真實用戶流失。

限時解鎖,散戶等待拋售。


積分「狗都不玩」的當下,項目方應如何制定空投標準? image 0

來源:\@chain_gpt


它確實滿足了「參與度」的指標,沒錯,但表象之下呢?它是空洞的,因為它由錯誤的激勵機制驅動,並建立在錯誤的心理學之上。


是什麼讓積分計畫具有黏性?


並非所有積分系統都生而平等。


有些迅速消退,在自身重壓下崩潰前,為用戶提供多巴胺的快速刺激。但最好的那些系統,其設計架構超越了短期激勵。


本節將剖析是什麼讓一個積分計畫真正具有黏性,以及為什麼大多數都搞錯了。


積分「狗都不玩」的當下,項目方應如何制定空投標準? image 1


1. 基於行為的評分(而非基於交易量)


太多計畫陷入了同樣的懶惰公式:


積分 = 交易量 × 時間


這不能建立忠誠度,吸引的只是刷單交易機器人。數據在儀表板上看起來令人印象深刻,但只要空投一放緩,系統就塌陷了。


轉變簡單卻有力:


積分 = 技能展示 + 社群貢獻 + 產品精通


這時,積分就不再是僱傭兵的誘餌,而是開始塑造真正的用戶。


教科書範例:@blur_io,2024 年:


在第 3-4 賽季,他們停止獎勵純粹的交易量,開始獎勵高品質的交易行為。針對稀有 NFT 交易、做市和實際價格發現的乘數機制,徹底改變了激勵設計。


結果:月活躍用戶數增長 40%,流失率下降 25%。


用戶留下來是因為他們成為了更好的交易者,而不是因為他們在刷分


2. 漸進式精通系統


一旦獎勵到位,真正的工作就開始了:構建進階系統。大多數系統失敗之處在於,它們假設用戶不需要變化;永遠相同的任務,相同的反饋,但參與度不僅僅關乎重複。


我喜歡把它想像成角色扮演遊戲。


你從完成簡單任務的新手開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挑戰變得越來越難,獎勵越來越豐厚,成就感也越來越深。


那麼,在實踐中,進階系統是什麼樣的呢?它從你如何歡迎用戶開始,並貫穿三個不同的參與層級。


層級 1:新手入門(第 1-2 週)


  • 快速獲勝,教授產品基礎知識。
  • 早期高獎勵用於學習入門。
  • 目標:讓產品快速感覺直觀且有回報。


層級 2:技能培養(第 3-8 週)


  • 引入複雜性:高級功能、團隊任務、更深度的產品使用。
  • 社交競爭開始介入——排行榜、連續記錄、協作。
  • 目標:將好奇心轉化為能力。


層級 3:社群領導力(第 9 週及以上)


  • 獎勵內容創作、治理、幫助他人。
  • 將貢獻者提升到可見的社群角色。
  • 目標:將活躍用戶轉變為倡導者。


教科書範例:@arbitrum:


他們的治理模型通過二次方投票和追溯性資助而演進。高參與度用戶通過提名和資助新項目獲得了影響力。2024 年,基金會從 900 名申請者中批准了 276 項資助,支持了 DeFi、遊戲、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建設者。


吸引點很簡單:給他們積分,他們留下的原因?他們感覺自己很重要。


積分「狗都不玩」的當下,項目方應如何制定空投標準? image 2

來源


3. 社交圖譜整合


一旦個人精通開始發揮作用,下一個解鎖的關鍵就是集體歸屬感。項目往往止步於「你與排行榜」,但這限制了參與度。當用戶意識到他們的進步與他人交織在一起時,真正的魔力就開始了。


缺陷: 孤立獲得的積分無法建立關係,一旦排行榜重置,忠誠度也隨之重置。

解決方案: 融入團隊機制、公開可見性和共享勝利。當獎勵取決於群體成果時,人們建立的是根基而非習慣。


教科書範例:@Optimism RetroPGF:


除了程式碼,還獎勵貢獻者,包括教育、文件和生態系統支持。還引入了針對可持續性和可訪問性等影響領域的徽章。


增加了社交放大效應:在 X 或 Discord 上分享你的工作可以獲得額外的可見度和認可。結果是貢獻者多樣性更高,項目結束後的參與度更強。


積分「狗都不玩」的當下,項目方應如何制定空投標準? image 3


啟示: 人們想要的不僅僅是獎勵,他們想要歸屬感。當你的積分系統反映的是一個社交網絡而非記分牌時,留存就不再是一個 KPI,而開始成為一種文化。


4. 與實際經濟對齊


積分計畫最終要面對實際壓力;排放枯竭,注意力消退,唯一能讓用戶錨定的是真實價值。


缺陷:


系統誤將代幣通脹視為增長。它們印刷獎勵的速度超過了產品創造收入的速度,將「忠誠度」變成了一項會計支出。


解決方案:


用實際的經濟參與來支撐積分:費用、收益或治理權,讓持有者分享有價值的東西。


教科書範例:Curve, Convex, 和 Frax:


  • @CurveFinance (veCRV):鎖定 CRV 最長 4 年,獲得提升的獎勵和交易費用分成。
  • @ConvexFinance (CVX):控制大量 veCRV 部位的元治理層,CVX 持有者成為了 Curve 生態系統的權力掮客。
  • @fraxfinance (veFXS):將長期鎖定與其穩定幣業務的實際協議收入相結合。


經驗教訓: 這些積分計畫是經濟引擎。當參與能產生真實的現金流或影響力時,留存就不再是行銷目標,而變成了理性行為。


積分「狗都不玩」的當下,項目方應如何制定空投標準? image 4


真正能留住用戶的參與循環


有效的留存來自於在正確的時刻因正確的原因獎勵用戶,而不僅僅是更多獎勵。


如果你注意到,每個具有黏性的計畫都遵循著相同的節奏:快速吸引、培養習慣、獎勵精通、移交所有權。


  • 階段 1 —— 吸引(第 1-7 天): 快速獲勝,可見進展,社交證明。
  • 階段 2 —— 習慣(第 8-30 天): 連續記錄,日益增長的挑戰,團隊目標。
  • 階段 3 —— 精通(第 31-90 天): 技能任務,領導角色,地位獎勵。
  • 階段 4 —— 所有權(第 90 天以上): 治理,內容,生態系統建設。


當用戶到達第 4 階段時,他們已經在捍衛自己幫助構建的東西了。


反刷分機制


我見過優秀的系統因為獎勵錯了人而消亡。你無法粗暴地催生忠誠,你必須為誠實而設計。以下是我見過的一些最常見模式。


積分「狗都不玩」的當下,項目方應如何制定空投標準? image 5

來源


  • 聲譽加權: 並非每個錢包都平等。寧願獎勵一個經過驗證的真實用戶,也不獎勵一千個機器人。像 Gitcoin Passport 這樣的工具有助於過濾。
  • 收益遞減: 巨鯨會扭曲數據。某人交易越多,其每個新動作賺取的積分就越少。隨著交易量上升而減少獎勵 → 更公平,更少刷分。
  • 社群驗證: 最好的系統讓用戶相互監督。


@Eigenlayer 展示了這一點。用戶加入小團體,互相驗證彼此的行為並舉報不誠實行為。它將參與變成了一種共同責任,而不是單打獨鬥的苦差。這種社會問責制使得人們在獎勵減少後仍能長期保持參與。人們留下來是因為共同的責任讓他們在意。


核心真相: 失敗的不是積分,而是糟糕的設計。


遊戲化工作


只有當積分感覺像是進步而非勞動時,它們才起作用。


  • 有意義的進階: 跳過「青銅」或「黃金」這類空洞頭銜。按技能對用戶進行排名,如做市商、流動性提供者、協議專家。當等級反映的是學習而非運氣時,人們才會留下。
  • 協作性競爭: 設計用戶共同獲勝的挑戰;想想「公會任務」或跨社群任務。離開這些意味著讓隊友失望。
  • 敘事整合: 數字會褪色,故事不會。Optimism 做到了這一點——將積分框定為對公共物品的影響,將一場活動變成了集體使命。人們留下來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參與的故事。


目標是確保貢獻是從歸屬的角度出發。


成功指標


指標會說謊;龐大的數字讓儀表板看起來不錯,但如果一個月後所有人都消失了,那它們最終毫無意義。那麼該怎麼辦?


追蹤:


  • 第 30 天留存率: 熱度消退後誰還在這裡。
  • 技能進展: 用戶是否真正在進步。
  • 貢獻率: 他們為他人創造了多少價值。
  • 項目結束後參與度: 積分或活動結束後,有多少用戶仍然活躍(例如,仍然登入、投票、貢獻)。
  • 高品質用戶比例: 留下的用戶中有多少成為核心貢獻者或深度參與者(例如,建設者、治理投票者、內容創作者)。


忽略: 表面噪音。


  • 總積分
  • 註冊數
  • 社交提及次數


真正的勝利是看到社群保持參與。


實施路線圖


優秀的積分計畫分階段進行;構建基礎,測試循環,擴展有效部分,然後移交所有權。


  • 第 1-2 個月:基礎 → 基於行為的評分、女巫攻擊防禦、精通路徑、社群設置。
  • 第 3-4 個月:啟動與迭代 → 軟啟動,研究模式,重新平衡積分,添加社交圖譜。
  • 第 5-6 個月:擴展 → 開放訪問,運行團隊挑戰,接入治理。
  • 第 7 個月及以上:所有權 → 逐步減少獎勵,提升治理權重,將重點轉向留下的建設者。


積分「狗都不玩」的當下,項目方應如何制定空投標準? image 6

來源


目標是建立超越活動本身的發展趨勢。


結論


曇花一現和長期成功區別何在?與用戶的真實連結。那些持續下來的計畫有些不同;它們讓人們資源參與。


當積分感覺像是進步而非報酬時,用戶就會留下。最好的計畫還能幫助用戶學習、連結、貢獻,這樣系統就開始依靠信念運行。2024 年最好的那些計畫讓「歸屬感」成為了獎勵。用戶不再僅僅是追逐數字;他們是在共同塑造某種東西。


此外,一個好的積分計畫首先看起來就不像行銷,它感覺像一個社群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做好了這一點,人們會陪你度過熊市,在項目沉寂時為你辯護,並幫助構建未來。搞砸了,你擁有的就只是儀表板上一夜之間消失的峰值。

0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PoolX: 鎖倉獲得新代幣空投
不要錯過熱門新幣,且APR 高達 10%+
立即參與

您也可能喜歡

在Polymarket上用套利闷聲發財的人

Polymarket在獲得20億美元投資後,估值達到90億美元,成為Crypto領域最高融資項目之一。文章揭示了平台上的套利策略,包括掃尾盤、多選項市場套利以及做市商機會,同時指出黑天鵝風險及大戶操縱現象。摘要由Mars AI生成,本摘要由Mars AI模型生成,其內容的準確性與完整性仍處於不斷迭代更新階段。

MarsBit2025/10/15 23:13
在Polymarket上用套利闷聲發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