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get App
交易「智」變
快速買幣市場交易合約理財廣場更多
Visa Crypto 負責人 Cuy Sheffield 談穩定幣的現在與未來

Visa Crypto 負責人 Cuy Sheffield 談穩定幣的現在與未來

ChaincatcherChaincatcher2025/11/23 09:19
作者:推薦閱讀

全球範圍的美元可得性、與穩定幣掛鉤的銀行卡、跨境支付流動,以及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鏈上信貸與智能代理支付)。

在《Money Code》本集中,主持人Chuk Okpalugo和Raj Parej對話Visa加密業務負責人Cuy Sheffield,深入探討穩定幣如何從投機資產走向真實世界金融應用:包括全球範圍的美元可得性、與穩定幣掛鉤的銀行卡、跨境支付流動,以及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鏈上信貸與智能代理支付),還分析了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與監管機構在競爭中必須構建的能力與基礎設施。

takeaways:

  • 穩定幣錢包的盈利悖論
    用戶直接用穩定幣支付,錢包反而虧錢------資金流出且沒有"商戶分潤(interchange)",缺乏經濟激勵。

  • Visa的橋接邏輯:穩定幣綁卡化
    穩定幣賬戶+Visa卡網絡,是最快讓"鏈上資金"進入真實消費場景的通路。

  • 技術領先≠生態領先
    速度和費用不是決定性因素,治理、退款機制、風控、商戶生態與標準兼容性 才是壁壘。

  • 全球最大用例:Dollar Access(美元可得性)
    在多數新興市場,能持有穩定幣美元賬戶本身就是需求痛點,未來可能觸達10億+用戶

  • 跨境支付的現實路徑
    短期將以"法幣⇄穩定幣⇄法幣"三段式混合模式為主,鏈上純結算(wallet-to-wallet)將在持幣普及後爆發。

  • 銀行的覺醒:從防禦到補課
    美國銀行在監管震盪中猶豫,新興市場銀行因加密新銀行崛起被迫加速;誰先擁抱,誰掌握未來清算權。

  • 鏈上信貸已是實事,不是實驗
    通過智能合約發放的穩定幣貸款累計規模已超6700億美元 ,鏈上借貸正從加密資產走向真實世界抵押物(RWA)。

  • 下一階段:可權限化的On-chain Credit
    銀行與機構正探索"白名單+KYC+智能合約貸款"模式,兼顧合規與自動化清算效率。

  • Agentic Commerce(代理式支付)嶄露頭角
    機器代理之間的微支付(Agent-to-Agent micropayment)將成為AI經濟的新貨幣語言。

  • Visa的穩定幣戰略藍圖
    四大支柱:穩定幣卡產品、鏈上清算網絡、跨境B2B融合、銀行穩定幣基礎設施------從支付網絡→數字貨幣網絡的進化正在發生。

如果你今天是一個穩定幣錢包服務商,而用戶直接用穩定幣在商戶消費, 那麼資金實際上會離開你的平台,而你在這個過程中賺不到任何錢。這對你來說是負收益------你並不希望用戶去商戶那裡直接用穩定幣花錢。這是Money Code,一個幫助你理解穩定幣與可編程貨幣、幫助你為鏈上未來做好準備的節目。我是主持人Chuck Okeligbo,《Stablecoin Blueprint》的作者。我和我的聯合主持人Raj(Monad 的穩定幣與支付負責人)一起。Raj,你好嗎?

Chuck:
這一期很特別,因為我們請來了Cuy Sheffield------Visa 的副總裁、加密業務負責人,他是行業內持續最久、最有影響力的穩定幣和代幣化倡導者之一。也是Raj的前老板。Cuy,很感謝你來。

Cuy:
非常高興來這裡。我是你們節目的忠實粉絲,你們找的嘉賓都很棒,內容也非常深入。能來這裡我很榮幸。

Chuck:
感謝!開始之前簡單提醒一下:Money Code由Stablecon Media出品,由BVNK 提供支持。節目中嘉賓與主持人的觀點均代表個人,不代表其所在公司,也不構成投資建議。Raj,你和Cuy淵源很深,要不要你先開始?

Raj 的開場回憶

Raj:
首先,我和Cuy認識很多年了。Cuy是我的好朋友、導師,也是我之前在 Visa 的老板。我想先講一個故事。

現在大家已經將穩定幣和可編程貨幣講得理所當然,但6年前並不是這樣。Visa Crypto的早期是我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時刻,而 Cuy是那個關鍵的人。

Cuy是Visa內部真正的"患者零號(patient zero)",向整個公司布道區塊鏈、加密貨幣和穩定幣。那時候我在Visa做產品經理,對加密有興趣,但了解不深。是Cuy把我拉進來。我到現在還記得他做的"Stablecoin 101"------介紹USDT、USDC,那時候還是五六年前。我們會把Visa各部門的人拉來聽這類基礎講解。能在那個階段親眼看到Cuy如何推進整個話題,是非常特別的經歷。

Cuy:
謝謝。我一直覺得自己是Visa 里的"加密瘋子"。我是隨著Visa收購TrialPay才加入公司的。那時候我完全不懂支付,也完全不懂加密。白天我在學習Visa ------它的公司歷史、結構、Dee Hock的文化、支付網絡如何運作;我讀了《One from Many》(Dee Hock的書),對Visa的歷史著迷。

晚上我在舊金山,朋友們在炒altcoins,我開始去各種crypto meetup。於是出現了一個很神奇的交叉體驗:白天學支付,晚上學加密。越學越發現:付與加密的交叉,是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我意識到:

  • 我永遠不會成為Visa 內最懂支付的人

  • 我也不會成為加密圈技術最強的人

  • 但我可以成為"懂一點支付+懂一點加密"的那種人

  • 而這對行業來說非常稀缺

於是我決定:

我未來十年的職業路徑,就是站在支付與鏈之間的交匯點。

那時候我們需要"內部布道者"來推動事情發生。並沒有誰正式分配這個任務給我們,我們就是開始自己幹了。這就是大公司創新的現實:你必須自己拿起這件事,把它往前推。我最驕傲的一件事,是我們形成了"Visa Crypto Mafia"。很多在Visa Crypto工作過的人後來都去創業了,至少5個已經融資成功,其中2個已經退出。我們培養的是一群既懂支付又懂鏈的人,這是行業最缺的。過去做穩定幣的團隊沒有支付經驗,這是個巨大的問題。

支付人与加密人的錯位認知

Cuy
我那時會同時和兩撥人對話,一撥是支付行業的人,一撥是加密行業的人。我問支付行業的人:"你怎麼看加密?"他們說:"很怪、很瘋狂、不懂在幹嘛。"

我問加密圈的人:"你怎麼看支付?"他們說:"大家以後都用比特幣支付,不需要卡。"當時我就意識到:這兩個世界最終必然要相遇。很少有人能同時理解這兩個世界,而這正是機會。

Raj:支付人vs加密人,差異究竟在哪裡?

Raj:
太有意思了。現在對於不了解這個交叉點的聽眾,你能講講:

支付行業那些"顯而易見"的東西,但加密人往往完全不知道?

支付網絡的真實壁壘

Cuy 當然。支付行業裡最被低估的一點是:"全球商戶受理網絡"不是技術,是生態,是幾十年累積的網絡效應。很多加密項目只盯著TPS,說:

"我們鏈TPS比Visa快,所以我們能取代Visa。"

但真正困難的是:

  • 全球150M商戶如何支持你?

  • 每個國家的PSP、支付網關、收單機構如何接入?

  • 退款(chargeback)?爭議處理?

  • 交易對賬文件格式?

  • 風控?欺詐?監管?稅務?KYC?AML?

這些不是寫個白皮書、搞個EVM兼容就能解決的問題。

Cuy:錢包支付的經濟模型是負激勵

進一步說,很多加密項目根本沒有理解支付行業最核心的經濟機制: Interchange(發卡行分潤),而這導致了非常關鍵的一點:

如果用戶直接用穩定幣在商戶支付,錢包賺不到錢,反而虧錢。

原因:

  • 錢從錢包餘額流出→錢包AUM下降

  • 沒有interchange→0收益

  • 但錢包還承擔風控、客服、技術成本

這是經濟模型上的致命問題 。錢包不願意推動"鏈上支付"是完全正常的。

主持人:
是的,完全說到點上。支付與加密的交叉處有太多容易被忽視的細節。讓我們更深入講講------有哪些支付行業的"常識",卻是許多加密從業者完全忽略的?

Cuy
從Visa的視角來看,有幾點是加密行業很少理解的。首先,商戶接受能力(merchant acceptance)與全球普及度 。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網絡問題"。加密圈很多人會說:

"我有一條新的鏈,它TPS比Visa快,所以能替代Visa。"

但支付網絡不是TPS的比賽,而是:

  • 你如何讓全球1.5億商戶支持你?

  • 如何讓PSP、收單行、支付網關全部接入同一標準?

  • 如何處理爭議、退款、欺詐?

  • 如何為商戶提供對賬文件、清算、對賬批次?

  • 如何保證KYC、AML、風險分層?

整個支付體系是:

幾十年形成的生態協調,不是一個"更快的鏈"就能替代的。

其次,是治理(governance)與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Cuy 從穩定幣錢包服務商視角,如果你的用戶直接:

用穩定幣在商戶消費------你的資金離開平台------你賺不到任何錢。

甚至是負激勵。客戶付了一筆交易→錢不再在你的錢包裡→你的AUM降低;同時你:

  • 沒有interchange分潤

  • 沒有獎勵機制

  • 還要承擔風控、欺詐、客服、KYC成本

所以:

穩定幣錢包其實不希望用戶直接用穩定幣消費。

這點非常關鍵,但很多加密項目根本沒有意識到。而傳統卡組織則通過interchange機制讓每個參與者都"有利可圖"。這是支付網絡能運行幾十年的原因。

Interchange(發卡分潤)如何驅動整個體系

主持人:
也許你可以給觀眾解釋一下interchange究竟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Cuy
當然。Interchange是整個支付生態系統的"激勵引擎"。

當用戶刷一筆卡:

  • 商戶付費(商戶服務費)

  • 其中一部分費用(interchange)返還給發卡行

  • 發卡行再通過積分獎勵、返現等方式激勵消費者用卡

  • 錢包、銀行也有動力投入風控、客服、產品體驗

Visa不從interchange中獲利(這點很多人誤會),Visa的角色是:

提供網絡標準,保證整個體系高效運轉。

而正是這種分潤機制,讓銀行、金融科技公司、錢包都有動力去:

  • 投資更好的UX

  • 做更強的風控

  • 給用戶更多獎勵

  • 推動消費增長

穩定幣支付缺乏這一機制,所以無法規模化。

為什麼"鏈上商戶支付"短期不可能替代卡?

Cuy 當有人說:"穩定幣支付更便宜,所以它會贏。"我會反問:

  • 商戶怎麼處理穩定幣退款?

  • 如何驗證消費者是否KYC?

  • 穩定幣是哪一種?USDC?USDT?誰的版本?

  • 哪條鏈?鏈停怎麼辦?Gas飆升怎麼辦?

  • 穩定幣怎麼換法幣?誰承兌?費用多少?

  • 風險怎麼處理?被盜怎麼辦?

  • 用戶在POS機怎麼使用錢包簽名?

這些問題每一個都足以讓商戶不敢接穩定幣。而從消費者角度看:改變支付習慣非常困難。

讓一個美國消費者從"Tap to Pay(碰一下)"變成"打開錢包→連接簽名→擔心詐騙"完全不可行。所以:

鏈上支付必要,但不是替代; 穩定幣卡(stablecoin-linked card)才是現實路徑。

穩定幣卡的爆發

主持人:
你剛提到一個很重要的點:穩定幣卡正在成為一個新類別。能講講為什麼它增長這麼快?

Cuy
當然。Crypto卡一開始只是"用比特幣消費""獲得比特幣返現"等噱頭。但現在,穩定幣卡變成真正的規模化產品

它的邏輯完美:

  • 用戶繼續持有鏈上穩定幣(真實鏈上餘額)

  • 消費時通過Visa卡網絡完成(150M商戶即刻可用)

  • 錢包不會失去AUM

  • 用戶體驗等同於正常刷卡

  • 錢包、發卡行都能拿到interchange分潤

  • 風控、退款體系全部沿用卡網絡

這讓:

穩定幣錢包 → 變成真正的全球性"新一代銀行卡"發行方。

你可以把它類比2015年的Stripe、Revolut、Marqeta------只不過現在變成鏈上版本。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新生態。

人們只談"穩定幣商戶支付",但這是誤解

主持人:
對,加密圈常說"商戶接受穩定幣會爆發"。但其實這並不是最大的usecase,對吧?

Cuy 完全正確。商戶支付得到太多關注,但它不是最重要的用例。最重要的其實是:全球美元可得性(Dollar Access)

穩定幣的第一大用例是"全球美元儲值"

Cuy
在美國,大家對美元可得性沒有感覺。但在全球多數國家,能否安全、便宜、快速地持有美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穩定幣解決了這個問題。

過去幾年,我們看到:

  • USDT已經有約5億持有用戶

  • 許多市場把穩定幣視為避險資產

  • 甚至普通消費者也以"買 USDT"作為儲蓄行為

我們認為:全球穩定幣用戶2-3年內會超過10億。這是一個真實需求,而非炒作。

跨境支付的真實情況?

主持人:
除了"美元獲取",跨境支付是另外一個熱門領域。你怎麼看?

Cuy
跨境是一個多層次結構。短期內,我們會看到:

模式1:法幣→穩定幣(鏈上移動)→法幣

也就是:

  • 付款方用法幣

  • 用穩定幣作為跨境通道

  • 收款方再換回法幣

這種模式已經有許多公司在做,並正在改善。

模式2:穩定幣錢包之間直接結算(wallet-to-wallet)

這是未來更大的市場,但取決於:

  • 全球用戶是否都持有穩定幣錢包

  • 錢包是否互通

  • 商業與企業是否願意接受鏈上記賬

這個需要幾年。但趨勢明確:

跨境支付將越來越像鏈上轉賬。

主持人(Raj):
你剛才提到全球穩定幣adoption正在快速上升。那我想問問銀行的視角:Visa接觸全球銀行很多,他們現在怎麼看這個趨勢?他們是否意識到"穩定幣快要成為萬億美元資產類別"?

Cuy
這是一個好問題。不同銀行的反應非常不同,主要取決於:

  • 所在國家

  • 所處監管環境

  • 客戶是否真的需要穩定幣

美國銀行:經歷"監管鞭打"式的反復

在美國銀行那邊,我看到的是:

  • 2021:他們設團隊研究穩定幣

  • 2022--2023:監管突然收緊,他們不能碰任何鏈上資產

  • 很多人調去做別的事

  • 2024:美國國會突然通過穩定幣相關法案

  • 銀行又被迫迅速"補課"

  • 但他們的客戶實際上對穩定幣需求不大(因為本來就有美元賬戶)

這就是一種:

"不得不上,但也不知道該朝哪裡上"的被動姿態。

新興市場銀行:反而最緊迫

Cuy
在巴西、阿根廷、菲律賓、尼日利亞等市場,情況完全不同。因為:

  • 當地消費者大量轉向穩定幣作為美元儲值

  • 當地FinTech(如數字錢包、加密新銀行)迅速增長

  • 當地銀行發現自己正在失去年輕用戶

這些銀行感受到:

穩定幣不是新玩具,是競爭對手。

但他們很尷尬:

  • 監管不清

  • 自己不能發穩定幣

  • 不能允許客戶鏈上持幣

  • 而海外錢包(自托管)反而能做到

這種不公平競爭壓力非常強烈。

銀行需要推動監管,而不是等待監管

銀行逐漸意識到:

"如果我們不推動監管,讓銀行可以發穩定幣、托管穩定幣,那本地市場就會被外國FinTech佔領。"

穩定幣最終會如何進入國家金融基礎設施?

主持人:
聽起來銀行其實在被迫加速。那你覺得未來幾年,金融體系會如何吸收穩定幣?是本地銀行發行穩定幣?還是讓自托管錢包主導市場?

Cuy:我認為最終會形成兩類穩定幣:

軌道1:全球FinTech/自托管錢包提供的"美元穩定幣賬戶"

例如:

  • OKX錢包

  • Binance錢包

  • 全球獨立錢包

  • 第三方FinTech發行的美元餘額(如USDC)

這些產品跨國、無需本地銀行。它們滿足:

  • 美元儲值

  • 點對點轉賬

  • 跨境收付

  • 商戶支付(通過卡網絡)

  • 匯兌需求

軌道2:本地銀行發行的本幣穩定幣(Local Stablecoins)

例如:

  • 巴西雷亞爾穩定幣(BRL)

  • 新加坡元穩定幣(SGD)

  • 韓元穩定幣(KRW)
    等等。

這會帶來幾個好處:

  1. 本國貨幣可在鏈上與USD Stablecoin形成更透明的FX市場

  2. 銀行可以繼續主導存款與信貸

  3. 不會讓"美元化"侵蝕太快

這對監管者至關重要。

Cuy:監管越開放,本地銀行越能競爭

如果監管者允許銀行:

  • 持有穩定幣

  • 發穩定幣

  • 做鏈上清算

  • 提供鏈上賬戶

那麼:

銀行就能留住用戶,不會被FinTech搶走。

如果監管者一直封堵,那麼:

用戶會直接去用全球FinTech與自托管錢包,反而更危險。

主持人:
所以現在像是三方競爭:

  • 本地銀行

  • 全球FinTech

  • 加密錢包/鏈上錢包

誰最快適應鏈上基礎設施,誰就贏?

Cuy
完全正確。每一年FinTech提前佈局的領先優勢都會變得更大。銀行越晚進入,就越難趕上。

鏈上信用(On-chain lending)與DeFi的未來

主持人:
我們已經講了穩定幣在支付和跨境中的應用。但還有一個領域正在爆發,就是你們提到的:------鏈上信用(On-chain CreditLending),Visa最近發布了一篇研究論文,你們提到:穩定幣計價的鏈上貸款累計規模已經達到6700億美元。你能解釋一下為什麼這件事這麼重要?

Cuy:DeFi(鏈上借貸)其實已經被"實戰驗證"了,這個數字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才計算出來的。我們研究的問題是:

"到目前為止,全球到底有多少貸款是通過智能合約、用穩定幣發放的?"

我們必須分析:

  • 多條鏈(以太坊、Solana、BSC等)

  • 多個協議(Aave、Compound、Morpheus、Maker、Morpho等)

  • 多種穩定幣(USDC、USDT、DAI等)

  • 不同合約結構(抵押、清算模塊、利率模型)

最後我們算出來:約6700億美元貸款量已在鏈上通過穩定幣發放。這是一個驚人數字。

雖然這些貸款:

  • 大多是抵押加密資產

  • 主要用於交易與槓桿

  • 並非"真實世界資產"貸款

但它證明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

鏈上信貸的技術模型已被完全驗證。 自動化清算、抵押物管理、利率曲線、借貸市場都已經運行多年。

鏈上信用可能的未來?

主持人:
聽起來鏈上借貸已經不是試驗,而是成熟系統。那從Visa的視角,這項技術未來會進入傳統金融嗎?

鏈上信用未來會比"鏈上支付"更重要

Cuy 是的,我甚至認為:

穩定幣對全球信用體系的影響,會大於對支付體系的影響。

原因很簡單:支付是"低利潤、高監管"的業務;但信貸是銀行盈利的核心業務。如果鏈上借貸可以:

  • 更低成本地管理抵押物

  • 自動化放款與清算

  • 全球範圍匹配資金

  • 讓資產(黃金、股票、發票)被token化後抵押

  • 縮短清算周期並提升透明度

那麼它會重塑金融核心結構。也就是:全球信貸會從"國別孤島"→變成"跨國鏈上流動的抵押體系"。

主持人:
如果未來真的要達到"數萬億美元級別的鏈上信用",你覺得目前最缺的什麼?

Cuy
現狀的DeFi借貸是:

  • 任何人

  • 完全匿名

  • 抵押資產往往是加密貨幣

  • 協議完全權限開放

但現實世界的借貸必須:

  • 知道借款人是誰(KYC/AML)

  • 合規地確定風險

  • 允許凍結資產

  • 允許緊急暫停(circuit breaker)

  • 允許法院介入

這意味著未來會出現:

在DeFi協議之上疊加"權限層(permissioned layer)"的結構。

類似:

  • 白名單流動性池

  • KYC用戶借貸池

  • 銀行可以參與的鏈上抵押市場

  • 可以凍結、回滾、仲裁的機制

技術上完全可行。

主持人:鏈上信用+穩定幣卡,可能讓信用卡在發展中國家爆發?

未來如果有人用鏈上貸款獲得穩定幣,Visa 卡可以直接消費,這是否意味著:信用卡可能在新興國家迎來第二次爆發?

Cuy 完全可能。因為:

  • 很多國家沒有成熟的信用評分系統

  • 銀行不敢給用戶授信

  • 但鏈上抵押可以自動化放貸

  • 貸款以穩定幣發放

  • Visa卡負責消費端體驗

這個模型非常強大。未來可能出現:"鏈上抵押貸款+穩定幣餘額+Visa卡消費"的組合產品。這是新興市場巨大的機會。

主持人(Raj):
在我們進入下一個主題之前,我想提最後一個問題:除了跨境支付、美元獲取等主流用例外,很多人會問:

"穩定幣還有什麼更長期、更未來的用例?"

最近我們看到 Visa 發布的文章也提到了on-chain lending (鏈上信貸),以及你之前提到的capital markets (資本市場)應用。

但還有一個快速興起的方向是:Agentic Commerce(AI 代理式商務/Agent-to-Agent 支付)

今天,我們已經看到像X42這樣的"AI 代理支付協議"開始出現原型。你能聊聊Visa 如何看待AI代理經濟與機器支付嗎?它是否會成為穩定幣的下一波需求?

Agentic Commerce是目前最"腦洞"但最有潛力的方向之一

Cuy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方向,我也認為它是當下最"智識密集(intellectually interesting)"的領域之一。坦白說,目前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它。
這本身就是它有趣的地方。我們大致看到兩個可能的場景:

場景1:人類→AI代理→商戶(AI代購/AI代辦)

Cuy
未來你可能會讓AI Agent來替你完成任務,比如:

  • 訂機票

  • 給孩子買生日禮物

  • 預訂酒店

  • 挑選最便宜的航班

  • 自動比價

在這些"AI代購(agentic shopping)"場景裡:

Visa的卡網絡非常契合,因為它是跨商戶、跨場景、即時可用的支付工具。

一個AI Agent如果要幫你"代買全網商品",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使用一張Visa Tokenized Card(令牌化卡片)。

這讓AI可以:

  • 發起支付

  • 扣款

  • 管理退款

  • 與所有商戶無縫交互

  • 完全繼承現有的支付爭議、風控體系

Visa已經在構建專門的Agentic Commerce團隊來處理這個方向。

場景2:AI代理↔AI代理(純機器經濟/Machine-to-Machine Payments)

Cuy
這個場景目前更"超前",但潛力巨大。想像一下未來:

  • 你的AI代理需要調用一個"天氣API",但它沒有對應服務

  • 它去市場上詢問另一個AI(專門提供天氣功能的Agent)

  • 它向該Agent支付 0.0001 美元

  • 另一個Agent完成任務,並把數據返回

  • 所有過程無需人類參與

  • 這個過程需要的是:微支付(micropayments)

這正是穩定幣特別擅長的:

  • 小額支付

  • 即時結算

  • 自動化、可編程

  • 無需建立繁瑣的賬單系統

  • 支持一筆筆向"不同的機器服務提供者"付費

X42是一個有趣的"早期試驗場"

Cuy
我每天都會打開X42的區塊瀏覽器看看發生了什麼。現在的主要用例是:

  • 鑄造Meme Token

  • 交易Meme Token

這其實非常正常------歷史上每一輪鏈、每一項新技術,都是從"投機性用例"開始吸引開發者的注意力。Solana如此,Fantom如此,Polygon也是如此。但之後:

開發者、資本、工具會不斷進來,再長出真正的用例。

我認為:

  • 機器支付

  • 微支付

  • 機器服務市場

  • Agent-to-Agent 經濟

會在未來幾年出現雛形。

Visa想要做的,就是:

提前進入生態,了解真實的交互模式,確保我們未來能提供價值。

主持人:AI×支付的發展將類似"Uber的誕生邏輯"

我很喜歡你說的這點。其實這很像Uber的誕生:

  • 手機

  • GPS

  • AppStore

  • 支付

  • Gig經濟

  • 實時地理服務

本來這些技術各自存在,但當它們"同時成熟",Uber在那一瞬間變成"可實現"。

AI代理支付也需要:

  • 微支付

  • 穩定幣

  • 支持機器調用的鏈

  • Agent平台

  • 數據服務市場

最終這些東西成熟到位時,就會爆發。

Cuy
完全同意。我們還不知道:

  • 第一个AI代理killer use case會是什麼

  • 第一个盈利的Agent服務會是什麼

  • 第一个真正高頻的機器支付場景會出現在哪裡

但有一點我非常確定:

穩定幣將是AI Agents之間支付的首選工具。

因為它們具備:

  • 全球互通

  • 可低額支付

  • 可編程

  • 24/7無邊界

  • 機器可調用接口

這正是機器支付經濟的需求。

主持人:回到穩定幣本身------Visa對未來5年的展望?

最後幾個快問快答。 如果把時間拉到5年後,你覺得:

"穩定幣在Visa體系裡的成功模樣是什麼?"

Cuy:未來五年穩定幣在Visa的"四大成功指標"

Cuy

1)穩定幣卡成為Visa 網絡的主流類別

未來會有一批大型FinTech完全構建在:

  • 穩定幣餘額

  • Visa消費

  • 鏈上轉賬

之上。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2)Visa的鏈上結算(stablecoin settlement)規模達到數百億美元

我們已經公開:

  • Visa當前的鏈上穩定幣結算量run rate為25億美元:

"如果能做10億,就能做100億;如果能做100億,就能做更多。"

未來Visa 的後台清算系統,會有越來越多交易改用穩定幣。

3)跨境支付(Visa Direct+stablecoins)成為一個大業務

Visa的跨境估值本來就巨大。如果將穩定幣與Visa的payout rails整合:

  • B2B

  • B2C

  • Remittance

  • Marketplace payouts

都可能顯著升級。

4)為銀行與機構提供"穩定幣基礎設施"

未來五年,Visa要成為:

銀行進入穩定幣世界的技術與合規入口。

Visa 將幫助銀行:

  • 選擇鏈

  • 集成穩定幣托管

  • 做鏈上清算

  • 連接KYC錢包

  • 推出穩定幣產品

這是一個巨大的B2B機會。

主持人:那十年後呢?去火星支付?我們是不是應該在火星部署穩定幣?

Cuy:哈哈。Dee Hock說過:

"Visa的總目標不是信用卡,而是地球上所有價值的交換。"

我覺得他限制太小了。為什麼只限於地球?未來如果我們在火星建殖民地,為什麼不能在火星用穩定幣?那到時候他們要用哪種貨幣?

  • 美元?

  • 穩定幣?

  • 比特幣?

  • 還是"火星元(Martian Dollar)"?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未來議題。

主持人:
你會推薦聽眾讀哪本書/看什麼內容?

Cuy
一定是Dee Hock 的《One from Many》。
但那本書不太好讀。如果你想快速理解,可以聽他在The Innovation Show 上的七期播客系列。他當時已經90歲了,但講得非常精彩。

主持人: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應該邀請哪位行業內人士來上節目?

Cuy
太多人了很難選。但我認為現在應多採訪:

在銀行內部負責數字資產/穩定幣/代幣化項目的人。

他們是最了解真實挑戰的人,但通常因為公關限制,很難公開發聲。我之後可以私下給你們推薦幾位。

節目收尾

主持人(Chuck):
今天的對話太精彩了。感謝Cuy帶來的深入見解。聽眾可以在:

  • X/Twitter:@CuySheffield

  • Visa加密官網:Visa.com/crypto

找到 Cuy。感謝大家收聽 Money Code!

0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PoolX: 鎖倉獲得新代幣空投
不要錯過熱門新幣,且APR 高達 10%+
立即參與

您也可能喜歡

Pantera合夥人:隱私復興時代,這些科技正在改變遊戲規則

一個新的現實正在形成:隱私保護是推動區塊鏈走向主流的關鍵,且在文化、機構與技術層面,對隱私的需求正在加速成長。

BlockBeats2025/11/23 03:00
Pantera合夥人:隱私復興時代,這些科技正在改變遊戲規則

1460%漲幅之後,重新檢視ZEC的價值基礎

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極短的回本週期(超高 ROI)往往是礦難和幣價崩盤的前兆。

BlockBeats2025/11/22 12:00
1460%漲幅之後,重新檢視ZEC的價值基礎

Aster CEO詳解Aster隱私L1鏈願景,重塑去中心化交易體驗

Aster即將推出隱私側重型Layer 1(L1)公鏈計劃,以及代幣賦能、全球市場擴張與流動性策略詳解

BlockBeats2025/11/22 09:25
Aster CEO詳解Aster隱私L1鏈願景,重塑去中心化交易體驗

AI 分身賦能,TwinX 如何打造沉浸式互動與價值閉環?

1. **創作者經濟的挑戰**:Web2內容平台存在演算法不透明、分發不公開、抽成比例不明確和粉絲遷移成本高等問題,導致創作者難以掌握自己的數據和收益。 2. **AI與Web3的結合**:AI技術的發展,尤其是AI Avatar技術,以及Web3對創作者經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旨在打破中心化平台的控制,重構內容生產和價值分配。 3. **TwinX平台的定位**:TwinX是一個AI驅動的Web3短視訊社交平台,旨在透過AI分身、沉浸式互動和去中心化價值體系,實現內容、互動和價值分配的重構,使創作者能夠掌握自己的數據和收益。 4. **TwinX的核心功能**:包括AI分身技術,允許創作者生成一個可學習、可配置、可持續運營的“第二人格”,以及一個閉環的商業化路徑,從內容創作到互動再到收益的一體化。 5. **Web3特徵**:TwinX體現了Web3的資產化和共治化特徵,透過區塊鏈確權互動行為,將使用者行為轉化為可追溯的資產,並讓參與者透過代幣參與平台治理,從而實現創作者經濟與社群治理的結合。

BlockBeats2025/11/22 08:42
AI 分身賦能,TwinX 如何打造沉浸式互動與價值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