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財庫公司的未來到底在哪?
誰能最先將BTC持倉轉變為收益性資產,誰就能再次獲得可持續的溢價。
誰能率先將 BTC 持倉轉化為收益性資產,誰才能再次獲得可持續溢價。
撰文:岳小魚
近期,比特幣財庫公司 MicroStrategy 要被踢出全球指數基金了。這意味著可能會有 88 億美元的資金流出,這將對比特幣價格造成巨大衝擊。那麼,比特幣財庫公司的未來到底在哪裡?DAT 模式的未來又將如何?
DAT 模式不僅僅是傳統企業借錢買幣這麼簡單,更關鍵的是,傳統公司的利益與這個代幣的生態綁定在一起了。
超出許多人的認知,其實已經有不少比特幣財庫公司在積極推動比特幣生態建設。主動構建比特幣生態,目前是少數仍能重新點燃 DAT 公司市值溢價的可靠路徑之一。在行情低迷時,這種方式甚至比愚蠢地囤積更多 BTC 更能創造可持續溢價。市場已經用真金白銀投票證明了這一點。這裡用表格列出了一些主流比特幣財庫公司的生態建設進展。

打破純持倉死循環
囤幣的公司,只要 BTC 不漲、或者融資渠道被堵塞,CPS(補充比特幣)就無法再帶來溢價,價格必然歸零。做生態其實是給自己裝上第二台甚至第三台發動機,得以補充、技術壁壘、新的增長敘事。
把死資產變成活收益
例如 Hut 8、Core Scientific、Bitdeer 將持有的 BTC+ 算力轉化為可出租給 OpenAI、xAI 等大型模型公司的 HPC 資源,年化收益 8-15%,直接產生美元收益。市場給的估值邏輯變成:BTC 持倉(1.0x)+ 增值收益(額外 0.5-1.0x 溢價)。
抓住新敘事週期
其實比特幣生態依然支持新敘事,從最開始的序數協議到後來的比特幣 Layer2、BTCFi 等。只要公司願意投入資金、團隊、品牌,把自己變成這一輪新敘事的領頭上市公司,散戶和機構就願意再給予 2-3 倍溢價,MARU 和區塊鏈集團就是典型案例。
從資本遊戲變成開放平台
原來的邏輯:溢價 → 增發 → 買 BTC → 推高股價(封閉、反身性、極脆弱) 現在的邏輯:BTC 持倉 + 生態項目組合 + 外部開發者 / 資金流入 → 平台價值 → 可持續溢價
總結一下
現在市場越來越不相信單純囤幣能維持溢價了。
真正能重新點燃 mNAV 的,只有把比特幣從死黃金變成活生態的公司。誰能率先將 BTC 持倉變成收益性資產,誰才能再次獲得可持續溢價。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您也可能喜歡
JPMorgan上調Cipher與CleanSpark評級,下調MARA與Riot目標價,調整bitcoin礦工預期
JPMorgan的最新報告重點關注礦工將電力資產轉換為長期高效能運算(HPC)收益的能力,預計到2026年,部分礦工將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產能轉向該領域。分析師同時指出稀釋效應成為日益增長的阻力因素,主要礦商的完全稀釋後股份數量將增加最多30%。

Monad主網上線,初始有50.6%的MON代幣總供應量被鎖定
Monad主網上線,緊接著過去幾週進行的MON代幣分發活動,旨在促進生態系統參與及共同擁有。根據該項目的代幣經濟學規劃,50.6%被鎖定的MON供應量將會逐步釋放,直到2029年底。

Grayscale推出XRP ETF,擴展其加密貨幣基金產品線
該公司於週一推出以GXRP為代碼的基金,該基金追蹤XRP的價值。Grayscale跟隨了其他已推出XRP ETF的公司,包括Canary Capital和REX Shares。

Franklin Templeton推出XRPZ ETF,加入日益增長的加密基金產品行列
Franklin XRP ETF(代號XRPZ)於週一正式推出。Franklin Templeton繼Grayscale、Canary Capital及REX Shares之後,成為最新發行XRP ETF的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