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get App
交易「智」變
快速買幣市場交易合約理財廣場更多
穩定幣收益率崩塌,DeFi高收益時代終結

穩定幣收益率崩塌,DeFi高收益時代終結

ForesightNews 速递ForesightNews 速递2025/11/27 12:13
顯示原文
作者:ForesightNews 速递

加密貨幣領域必須適應「狂歡過後」的生活。

加密貨幣領域必須適應「狂歡過後」的生活。


撰文:Justin Alick

編譯:Saoirse,Foresight News


輕鬆獲取加密貨幣收益的時代真的結束了嗎?一年前,把資金存入穩定幣彷彿擁有了「作弊碼」—— 既能獲得豐厚利息,又(據稱)無需承擔風險。如今,這場幻想已化為泡影。整個加密貨幣領域的穩定幣收益機會大幅縮水,使得 DeFi 貸款機構與收益農耕者陷入近乎零回報的困境。那只能帶來「無風險年化收益率(APY)」的「金鵝」究竟去向何方?又是誰將收益農耕變成了一座「空城」?讓我們深入剖析穩定幣收益率的「衰敗」原因,情況不容樂觀。


「無風險」收益之夢已破滅


還記得那些美好的日子嗎(大約 2021 年)?當時各類協議像分發糖果般,為 USDC 與 DAI 提供兩位數的年化收益率。中心化平台通過承諾 8%-18% 的穩定幣收益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將管理資產規模(AUM)擴大到驚人水平。即便那些號稱「保守型」的 DeFi 協議,也為穩定幣存款提供 10% 以上的收益。那時的我們彷彿破解了金融規則,彷彿「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真的存在!散戶投資者蜂擁而入,堅信自己找到了穩定幣領域「無風險賺取 20% 收益」的「魔法」。而最終結局如何,我們如今都心知肚明。


時間快進到 2025 年:這場「無風險收益夢」已奄奄一息。穩定幣收益率已降至個位數低位,甚至歸零,被一系列不利因素交織而成的「完美風暴」徹底擊垮。「無風險收益」的承諾本就不切實際,如今更是徹底破滅。DeFi 領域曾被寄予厚望的「金鵝」,到頭來不過是一隻「無頭蒼蠅」。


代幣暴跌,收益率隨之下降


首個「罪魁禍首」顯而易見:加密貨幣熊市。代幣價格下跌嚴重削弱了收益的「燃料來源」。DeFi 的牛市本就依賴高價代幣支撐 —— 你能獲得 8% 的穩定幣收益,是因為協議可以發行並分發那些價值飆升的治理代幣。但當這些代幣價格暴跌 80%-90% 時,這場「收益盛宴」便戛然而止。流動性挖礦獎勵要麼枯竭,要麼變得幾乎一文不值。(例如,Curve 協議的 CRV 代幣曾接近 6 美元,如今卻徘徊在 0.5 美元以下 —— 想用它補貼流動性提供者收益的想法,早已不切實際。)簡而言之:沒有牛市,就沒有「免費午餐」。


伴隨代幣價格下跌而來的,是流動性的大量流失。DeFi 領域的總鎖定價值(TVL)已從峰值大幅縮水。2021 年末達到高點後,TVL 便急轉直下,在 2022-2023 年的崩盤期間暴跌超 70%。數十億美元資本從各類協議中撤離 —— 要麼是投資者止損離場,要麼是連鎖性失敗迫使資金平倉。隨著半數資本流失,收益自然大幅減少:借款人變少、交易費用降低、可分配的代幣激勵也大幅縮減。結果便是:儘管 2024 年出現小幅反彈,但 DeFi 的 TVL(如今更像是「總損失價值」)仍難以恢復到昔日輝煌的零頭。當「農田」變成荒漠,收益農耕自然顆粒無收。


風險偏好?幾乎為零


或許扼殺穩定幣收益的最關鍵因素,其實很簡單:恐懼。加密貨幣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已降至冰點。在經歷了中心化金融(CeFi)的一系列「驚魂事件」與 DeFi 的「捲款跑路」後,即便是那些最激進的加密貨幣玩家,也紛紛選擇「拒絕參與」。無論是散戶還是大戶,大多已放棄了曾經風靡一時的「追高收益」遊戲。自 2022 年的「加密災難」後,多數機構資金已暫停投入加密貨幣領域;而那些曾蒙受損失的散戶,如今也變得異常謹慎。這種心態轉變顯而易見:當一個不靠譜的借貸應用可能一夜之間消失時,何必還要為了 7% 的收益冒險?「如果某件事好得讓人難以置信,那它很可能不是真的」—— 這句話終於深入人心。


即便在 DeFi 領域內部,用戶也只願選擇最安全的投資方式,對其他策略避之不及。曾在「DeFi 之夏」風靡一時的槓桿收益農耕,如今已淪為小眾玩法。收益聚合器與資金池也同樣冷清 ——Yearn Finance 不再是加密貨幣推特上的熱門話題。簡而言之,如今沒人願意嘗試複雜的「高風險策略」。這種普遍的風險厭惡情緒,正扼殺著曾經因承擔風險而獲得的豐厚收益。沒有風險偏好,就沒有風險溢價。最終剩下的,只有微薄的基礎利率。


此外,還需考慮協議層面的變化:DeFi 平台自身也變得更厭惡風險。許多平台收緊了抵押要求、設定了貸款上限,或是關閉了不盈利的資金池。在目睹競爭對手接連破產後,這些協議不再「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增長」。這意味著激進的激勵措施會減少,利率模型會更保守 —— 進而再次壓低收益率。


傳統金融的「復仇」:短期國債收益率達 5%,為何還要滿足於 DeFi 的 3%?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傳統金融(TradFi)領域開始提供比加密貨幣更高的收益。2023-2024 年間,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加息舉措,將「無風險利率」(國債收益率)推至接近 5% 的區間。突然間,就連祖母那看似「乏味」的短期國債,收益都超過了許多 DeFi 資金池!這徹底扭轉了局勢。穩定幣借貸曾經的吸引力在於:銀行僅支付 0.1% 的利息,而 DeFi 能支付 8%。但當國債以「零風險」提供 5% 收益時,經風險調整後,DeFi 的個位數收益便顯得毫無吸引力。畢竟,當美國政府能提供更高收益時,理智的投資者為何要將資金存入一個不靠譜的智能合約,只為獲取 4% 的收益?


事實上,這種「收益率差距」正導致資金從加密貨幣領域流失。大型投資者開始將資金投入安全的債券或貨幣市場基金,而非穩定幣「礦場」。即便穩定幣發行方也無法忽視這一趨勢 —— 他們開始將儲備金投入國債以賺取可觀收益(且這些收益大多被他們留存)。結果便是:大量穩定幣閒置在錢包中,未被投入流通。持有「零收益」穩定幣的機會成本變得極高 —— 錯失的利息高達數百億美元。當現實世界的利率飆升時,停留在「僅支持現金」的穩定幣上的資金,卻毫無收益。簡而言之:傳統金融「搶走了」DeFi 的「生意」。DeFi 的收益率若想具備競爭力,就必須提高 —— 但沒有新需求,收益率便無法提升。於是,資金就這樣不斷流失。


如今,Aave 或 Compound(知名 DeFi 借貸協議)或許會為 USDC 提供約 4% 的年化收益率(且附帶各類風險),但一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與之相當,甚至更高。道理很簡單:在風險調整基礎上,DeFi 已不再能與傳統金融競爭。精明的資金早已明白這一點 —— 除非這種局面改變,否則資金不會大舉回流 DeFi。


協議代幣發行:不可持續,且行將終結


坦白說:早期那些豐厚的穩定幣收益,從一開始就有很大水分。它們要麼來自代幣通脹,要麼依賴風投補貼,甚至本質上是「龐氏經濟」的產物。這種模式本就無法長久。到 2022 年,許多協議不得不面對現實:在熊市中,若想持續支付 20% 的年化收益率,最終只會走向破產。我們目睹了一個又一個協議削減獎勵、關閉項目 —— 只因這些模式根本不可持續。流動性挖礦活動規模縮減;隨著國庫資金枯竭,代幣激勵也大幅減少。有些收益「礦場」甚至徹底「無幣可發」——「收益源泉」乾涸,追求收益的投資者自然轉身離開。


收益農耕的熱潮已徹底淪為泡沫。那些曾經不停發行代幣的協議,如今正艱難應對後果:代幣價格跌至谷底,追求短期收益的「投機資本」早已撤離。


事實上,「高收益列車」已徹底脫軌。加密貨幣項目再也無法通過「憑空發幣」吸引用戶 —— 否則要麼會摧毀自身代幣價值,要麼會引發監管機構的不滿。而且,願意「參與挖礦並拋售代幣」的新投資者(說白了就是「接盤俠」)越來越少,這種「不可持續收益」的循環已徹底斷裂。如今僅剩的收益,是那些真正由真實營收(交易手續費、利差)支撐的收益 —— 而這類收益的規模要小得多。DeFi 正被迫走向成熟,但在這個過程中,其收益率也「回歸現實」,大幅縮水。


收益農耕:一座「空城」


上述所有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收益農耕幾乎淪為「空城」。昔日那些活躍的「礦場」與激進的投資策略,如今彷彿已成為「遠古歷史」。如今瀏覽加密貨幣推特,你還能看到有人炫耀 1000% 的年化收益率或新的「礦場代幣」嗎?幾乎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心灰意冷的資深投資者與「被套牢後尋求離場」的散戶。如今僅剩的少量收益機會,要麼規模小、風險高(因此被主流資本忽視),要麼收益率低得令人麻木。散戶持有者要麼讓穩定幣閒置(雖無收益,但求安全),要麼將其變現為法定貨幣,投入傳統的線下貨幣市場基金。大戶則通過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獲取收益,或是乾脆持有美元,對 DeFi 的「收益遊戲」毫無興趣。結果便是:「農田」荒蕪,顆粒無收。DeFi 的「寒冬」已然來臨,「作物」無法生長。


即便在仍有收益的領域,整體氛圍也已完全不同。如今的 DeFi 協議,開始宣傳與「現實世界資產」的整合,以求在某些領域勉強實現 5%-6% 的收益。本質上,它們正主動與傳統金融「接軌」—— 這相當於承認:僅靠鏈上活動,已無法產生具備競爭力的收益。「加密貨幣獨立高收益生態」的夢想,正逐漸褪色。DeFi 領域終於意識到:若想追求「無風險收益」,最終還是要走傳統金融的老路(購買國債或其他現實資產)。而事實是:這類收益充其量也只能維持在「中個位數」水平。DeFi 已失去了曾經的優勢。


如今的局面便是:我們所熟知的穩定幣收益,已徹底消亡。20% 的年化收益率本就是幻想,就連 8% 收益的日子也一去不返。留給我們的是冷靜的現實:如今若想在加密貨幣領域追求高收益,要麼需承擔極高風險(且可能血本無歸),要麼只是在「追逐泡影」。DeFi 穩定幣的平均借貸利率,即便能超過銀行定期存款(CD),優勢也微乎其微。經風險調整後,如今 DeFi 的收益率與其他投資選項相比,甚至顯得有些可笑。


加密貨幣領域再也沒有「免費午餐」


不妨以「唱衰」的視角直面現實:輕鬆獲取穩定幣收益的時代,已然終結。DeFi 的「無風險收益夢」並非自然消亡,而是被多重因素「扼殺」—— 市場規律的制約、投資者的恐懼、傳統金融的競爭、流動性的流失、不可持續的代幣經濟、監管機構的打擊,以及冰冷的現實。加密貨幣領域曾經歷「狂野西部式」的高收益狂歡,最終卻以慘淡收場。如今,「倖存者」們在廢墟中艱難求生,能獲得 4% 的收益率便稱之為「勝利」。


這是否意味著 DeFi 已走到盡頭?未必。創新總能催生新的機遇。但行業的整體基調已發生根本性轉變:未來加密貨幣領域的收益,必須通過「真實價值」與「合理風險」來獲取,而非依賴「互聯網魔法貨幣」。「穩定幣能獲 9% 收益,只因數字在上漲」的日子,已一去不返。DeFi 不再是「比銀行賬戶更優的無腦選擇」—— 事實上,從諸多維度來看,它如今甚至更差。


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收益農耕究竟能否東山再起?還是說,它本就只是「零利率時代」的短暫噱頭?目前來看,前景黯淡。或許若全球利率再次下降,DeFi 能通過「高出幾個百分點」的收益重獲關注,但即便如此,市場對其的信任也已嚴重受損。要想讓「懷疑的精靈」重回魔瓶,難度極大。


眼下,加密貨幣社區必須直面一個殘酷的事實:在 DeFi 領域,根本不存在「無風險賺取 10% 收益」的機會。若想追求高收益,就必須將資金投入波動劇烈的項目或複雜的方案 —— 而這恰恰是穩定幣本應幫助投資者規避的風險。穩定幣收益的核心價值,本應是「兼具安全性與收益的避風港」。如今,這一幻想已徹底破碎。市場終於醒悟:所謂「穩定幣儲蓄」,往往只是「玩火」的委婉說法。


或許,這場「清算」對行業而言並非壞事。剔除虛假收益與不可持續的承諾,或許能為更真實、更合理的投資機會鋪路。但這只是長期願景。如今的現實殘酷而清晰:穩定幣仍能提供「穩定性」,卻再也無法承諾「收益」。加密貨幣收益農耕市場持續衰退,許多曾經的「農耕者」已徹底退出。DeFi 曾是「兩位數收益的沃土」,如今卻連「國債級別的收益率」都難以企及,且風險遠高於國債。市場已注意到這一點,並用「腳」(以及資金)投出了選票。


以批判視角來看,難免會提出尖銳質疑:若一場號稱「革命性」的金融運動,連「祖母的債券組合」都比不上,那它還有何價值?DeFi 領域必須回答這個問題 —— 否則,穩定幣收益的「寒冬」將持續蔓延。炒作褪去,收益消失,「投機遊客」也已離場。剩下的,是一個被迫直面自身侷限性的行業。


與此同時,不妨為「無風險收益」的說法「默哀」。它曾帶來歡樂,如今卻已落幕。現在,是時候回歸現實:穩定幣收益率實質上已歸零,加密貨幣領域必須適應「狂歡過後」的生活。請做好準備,切勿再輕信「輕鬆獲取高收益」的新承諾。在如今的市場中,根本不存在「免費午餐」。我們越早接受這一點,就能越早重建信任 —— 或許有一天,我們能找到「靠努力賺取,而非憑空獲得」的收益。

0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PoolX: 鎖倉獲得新代幣空投
不要錯過熱門新幣,且APR 高達 10%+
立即參與

您也可能喜歡

探索加密貨幣市場趨勢,隨著bitcoin價格下跌

比特幣價格下跌至90,500美元,引發市場關注。儘管出現部分資金流出,BTC與ETH ETF仍維持正向走勢。SOL、XRP及DOGE ETF則因穩定資金流入顯現出良好前景。

Cointurk2025/11/27 23:34
探索加密貨幣市場趨勢,隨著bitcoin價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