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十年沉浮录:OG对话以太坊生态挑战与未来突围
本文由以太坊生态社区 ETHTAO 播客节目:《ETHTAO:以太坊被过度惩罚了么?如果你加入基金会会如何?》转译。ETH是由一群以太坊早期华人OG共同建设的以太坊社区,致力于为华语社区传播以太坊文化,用技术参与共同构建以太坊生态。
Fatbro:以太坊生态连续创业者,经历比特币挖矿、EOS生态建设
潘致雄:资深区块链研究员,专注以太坊技术演进
两位以太坊生态资深人士Fatbro和潘致雄在ETHTAO podcast首期节目中,深度探讨了以太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各自的入行经历谈起,延伸至以太坊的价值、市场竞争、技术发展及生态估值等多个热门话题。
结缘以太坊:从挖矿到DeFi浪潮
Fatbro:潘老师好,很高兴与您在ETHTAO podcast首期节目中聊聊以太坊。ETHTAO,取“道”之意,既是区块链世界的DAO,也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无为而治”。我们希望能轻松地聊透以太坊的方方面面。潘老师对以太坊深有研究,很荣幸能与您对谈。您是如何进入以太坊世界的?
潘致雄:我早在2011年就了解比特币,但真正全身心投入以太坊是在2017年ICO早期。那时,Brave等去中心化项目纷纷在以太坊平台发行代币,还有去中心化VPN、聊天软件等尝试。同时,EOS等新型公链也开始探索。2020年的DeFi Summer才真正让以太坊广为人知,对传统世界产生影响。我关注了MakerDAO、Uniswap、Curve等早期DeFi项目,深入了解了生态。Fatbro您肯定也参与过。
Fatbro:我最早接触比特币挖矿,觉得有意思但缺乏新意,2012、2013年就浅尝辄止了。2017年,我因EOS重新回到这个行业,觉得区块链能做些不一样的事,于是全力投入EOS建设。然而,Block.one的不作为让我们失望。如果当年他们有所作为,今天就不需要Solana可来挑战以太坊地位了。当EOS失去信仰后,我重新审视哪些基础设施能更好地支持应用,提供去中心化和安全性。
DeFi Summer之后,我回到以太坊社区做Builder,做了一些工具项目和服务。我对以太坊爱恨交织。这个周期以太坊似乎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DeFi Summer和NFT Summer的热潮没有重现。即使有RWA这样的热点,也与传统以太坊社区渐行渐远,感觉像是平行宇宙。社区对以太坊的质疑也反映在价格上,许多项目方转战Solana或其他链。我想问潘老师,以太坊生态的项目方,是该坚守以太坊,还是为了生存去其他生态部署?
以太坊的价值:去中心化优先
潘致雄:当然,这要回到核心问题:以太坊到底有什么价值?
Solana和以太坊有很大不同。Solana正在大力支持开发者和生态建设,与Block.one完全不同,它在某种程度上远超EOS,有明确的商业动机。近两年Solana上的Meme很火,而前几年比特币网络上的铭文更受关注。
这取决于协议本身的价值观,以及它与应用场景的配合。Meme和消费级应用通常不需要太强的去中心化或安全性,此时以太坊高昂的Gas费和不佳的用户体验反而成为劣势。当然,未来钱包形态可能会改善。但目前,应用应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因为公链的“地基”不同。
以太坊,包括Vitalik,虽然对应用层感知不敏锐,但他清晰地向社区传递以太坊的去中心化价值观。以太坊基金会资助了多个客户端,不惜成本推动去中心化,这与其他公链的路线截然不同。如果你关心去中心化、自托管和抗监管,除了比特币,真正能应对这些挑战的只有以太坊。Solana更多从华尔街或美国市场角度考虑,其抗监管性和客户端稳定性仍待验证。但对于Meme或消费级应用,Solana的确更合适。开发者没必要被束缚,可以尝试不同平台,因为底层差异会吸引不同用户。
以太坊基金会的角色与挑战:缺乏“市场部”?
Fatbro:Vitalik曾撰文提及“去中心化的合法性”(legitimacy),这对于应用发展是否重要?许多项目方都面临生死抉择,在这个加密人口即将大规模爆发的阶段,我们需要思考以太坊如何抓住机会。现在一些Layer2的性能和安全性已能匹敌Solana,Base链也曾有Meme币爆发,但似乎未能持续。这让我思考:以太坊生态是否缺乏“市场部”?是否也需要像Solana那样,有团队以用户日活、钱包注册数等KPI来衡量链的价值?
以太坊基金会仍是一个技术愿景驱动的非盈利组织。虽然近期有所调整,但我不太了解具体情况。潘老师,您知道以太坊基金会有类似公司的KPI吗?或者说,他们会如何像Solana那样高效推动用户Onboard?
潘致雄:以太坊基金会是非盈利组织,我对其内部运作了解有限,但他们最近逐步公开了一些重大调整。Solana基金会和组织架构我们也不甚了解,但确实看到推特上高质量的商业广告,这可能是核心团队或下属机构在推动。
以太坊基金会的整体架构,按Vitalik设想,不应过多干涉应用层发展。白皮书虽提到了DAO等应用场景,但基金会资金主要投入研究层面,如ZK、客户端开发、以太坊3.0探索和密码学研究,资金占比很高。对应用开发者的直接帮助一直较少,应用发展主要依赖L2商业公司融资或Gitcoin等公共物品资助。这与以太坊最初的设计理念有关,它本身就不是一个以应用为核心的项目。即使是后来爆发的ICO、Token发行甚至DeFi,我认为也并非Vitalik真正喜欢的。
EVM的成功与以太坊共识层的价值
Fatbro:以太坊投入巨资构建底层基础设施,并秉承开源理念,这些技术已服务整个行业。我想坦率地问:如果未来ETH这个币的网络不存在了,但以太坊基金会资助的团队为人类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您认为以太坊算成功吗?
潘致雄:我认为以太坊是成功的。EVM虽然设计初期未考虑Token场景导致有些“拧巴”,但它仍在不断优化,例如并行EVM。EVM可能成为行业统一标准,以太坊基金会仍掌握其话语权,每年EVM大升级都会加入新功能。就算以太坊不是最大的Layer 1,其对EVM标准的控制力也使其对行业有巨大影响和价值。
Fatbro:这让我想起互联网历史上,技术架构并非最好的TCP/IP却成为了主流。EVM的成功在于时间的沉淀和最大的资金沉淀量。许多智能合约经受了时间和金钱的考验,这是其他生态无法比拟的。即使是不知名的开发者,只要Fork Uniswap代码到Layer2,用户也敢大胆使用,这就是EVM信任传递的价值。
潘致雄:我再补充一点:交易审查问题。以太坊将共识层和执行层分离,未来计划引入Inclusion List概念,将防交易审查功能直接做到共识层。这样审查抵抗性不再依赖执行层,被攻击可能性更低。它的机制大概是引入Includer角色,确保节点必须按规则包含某些交易,防止审查。如果未来1-2年落地,以太坊在这方面将领先其他公链。目前其他公链可能动力不足,但对以太坊DeFi生态而言,这会带来巨大价值。
Fatbro:换句话说,如果OFAC制裁Solana上的地址,其被节点加入黑名单的概率远大于以太坊。
潘致雄:理论上,未来随着节点数增加,审查反而可能更方便,以太坊正尽可能实现物理去中心化。Solana节点虽多,但还未到那个量级,易受审查。
以太坊的扩容与市场竞争:EIP-1559的妥协
Fatbro:EVM已然成功且将持续成功。以太坊的价值在于其共识层,通过推进去中心化提供安全输出。我在想,其他公链耗费大量代币激励验证者,未来是否可能将共识交给以太坊共识层,反而更划算?
潘致雄:我研究过这个问题。从商业利益角度看,任何公链的增发都是补贴节点基础设施。如果成本过高,网络就无利可图。反之,如果网络交易量足够大,税收收入能覆盖成本,它就没有动力依赖以太坊共识层。Solana交易量庞大,其收入规模应已超过硬件成本,所以它肯定没动力。以太坊也达到了这个点。但其他公链未来收入是否会减少?
潘致雄:如何定义公链收入?Solana的通胀率在我看来还是挺高的。
潘致雄:最近Solana社区投票降低增发率,结果未通过。分析持币者,是散户希望维持高增发以获得更高收益。这说明社区很多人在意增发,需要算清楚。虽然具体数字不清楚,但考虑到节点数量和收入,可以计算基本收支模型。但如果考虑去中心化,是否需要额外补贴又是另一回事了。
Fatbro:回到EIP-1559实施后,以太坊进入通缩,Gas费稳定,社区普遍看好。但现在以太坊持续扩容Layer 1,补贴Layer 2,Pectra升级将增加区块容量,某种程度上“破坏”了通缩。在Gas费高昂的竞争压力下,以太坊被迫增加供给。这本质上是市场竞争下的务实选择。
潘致雄:我觉得竞争是重要因素。以太坊也在考虑为客户端增加Gas Limit,以及提升区块Gas Limit和增加区块,这些都基于硬件能力和市场需求。与过去一家独大不同,现在以太坊必须主动优化产品体验以适应竞争。
Fatbro:从实际体验看,以太坊一层费用已不贵,Layer2更低。对于大户和金融用户,安全性、网络容量和协议选择都很丰富。相比之下,Solana的DeFi生态仍显不足。以太坊提供了更成熟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继续之前的话题,以太坊基金会路线图上,还有两个与EIP-1559相关的升级:调整时间参数让Gas费更快上涨;以及PDS(MEV公平化),将MEV合理部分吸收并销毁。这些是探索新的系统性税收方式,但核心仍是行业需求和链上应用发展。
Layer2的未来走向:基于Rollup与以太坊的下一个增长点
Fatbro:有人说比特币是黄金,以太坊是石油。以太坊的技术栈、社区采用度以及ETH能渗透的应用场景,或许比EIP-1559更重要。所有Layer2的Gas Token基本都用ETH。现在一些 Layer2 有补贴,一些 Layer2 很赚钱。但Layer2和Layer1是独立执行环境,一层无法强制二层。未来可能会有协议层要求Layer2为使用区块空间缴税。Vitalik提出了Layer2 Alignment 呼吁,这会是个可行方案,还是美好愿景?
潘致雄:我对此很关注。现在一些Layer2不使用以太坊DA,如果切换到更便宜的数据存储,成本会大幅下降。当Layer2规模足够大,达到以太坊生态的十分之一甚至更高时,它是否有动机“出走”或选择“税”更低的地方?从商业逻辑看,如果技术无缝切换,这是有可能的。但关键在于:我们使用以太坊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为存储数据,其他方案也能实现。如果你希望用户理解以太坊的价值,如抗审查、去中心化和安全性,这种叙事能增强忠诚度。没有这些深层价值支撑,Layer2迁移会很容易。
Fatbro:我觉得我们能感受到公链的氛围和气质,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合法性(legitimacy)和行为方式。比如OP就挺“清真”的。
潘致雄:OP Stack系项目(如Optimism)和Uniswap等核心应用,本质上是以太坊生态的“亲儿子”,不太可能主动离开。其他项目就难说了,商业考量常占上风。
Fatbro:我注意到近期以太坊基金会和Justin Drake都在推动Based Rollup/Native Rollup方向。Puffer、Taiko等团队发展很快。Layer2明明有盈利模式,为何要升级到这个方向?我分析有两个好处:一是通过Pre-confirm机制,资金退出更快;二是更具legitimacy,与以太坊更Alignment。
潘致雄:他们都强调共享Layer 1安全性和节点验证者体系。这个逻辑成立,Layer2不需要这些。但当这些标准推出后,其他Layer2之间就没有本质区别了,可能只是Client实现上的差异。
Fatbro:这个方案并非协议层面的强制,而是从工程实现角度考虑,兼顾去中心化、安全性和用户体验。以太坊一层一直在扩容。Devcon曼谷会议上,共识层提出了Beam Chain概念,Single Slot Finality也表明以太坊没有放弃一层扩容。Vitalik近期撰文《为什么要去扩容一层》,提出了保障Layer2强制提现时一层空间足够等理想主义愿景。那么,一层扩容、平行化EVM和ZK的普及,是否会让以太坊一层走向更去中心化、高TPS的道路?
潘致雄:Vitalik肯定会说“No”,他仍需要Layer2的支持。Layer1的新特性和开发工作一直在进行,呈现线性增长。但Layer2让以太坊吞吐量实现数量级跃升。所以Layer2仍是以太坊重要的扩容因素。只是现在Layer2数量众多,分散,导致资产和流动性割裂。未来Layer2是否会缩减合并,集中流动性,解决用户体验问题?
Fatbro:是的,过去几年Layer2竞争同质化,都做通用EVM兼容,导致应用没有本质改变。所有资金汇聚到一条链上效率更高,Solana的Meme爆发也得益于注意力集中。
那么,基于这些前提,我们该如何给ETH资产估值?以前有通缩和Ultrasound Money的基础,现在以太坊生态是ETH加上众多Layer2的Token。ETH在技术和区块空间上补贴了Layer2,实际也在代币价值上补贴了Layer2代币。我们是否该重新估值ETH?短期/长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潘致雄:这对我有点超纲。但可以对标以太坊的估值已接近阿里巴巴这种量级的公司,看它承载了多少应用和开发者。以太坊每年都在进行较大调整。
Fatbro:以太坊投入巨资建设基础设施,为Layer2扩容,本质上都是为吸引更多用户。但本周期并未看到新业务或交易量爆发。前几年,区块拥堵导致高昂Gas费很平常,但本周期Meme虽爆发却未发生在以太坊。以太坊做了这么多扩容,您觉得下一个增长点会是什么?或者您心中有没有一个“白月光”,希望它能在以太坊上实现突破?
潘致雄:我关注以下几个涉及到上亿用户的应用场景:
首先是稳定币。我特别期待能有基于算法、部分抵押或全抵押,不锚定美元或任何单一价值的货币。虽然五年多来没有完全成功的案例,但从Basis开始,大家已打开这扇门。我很期待更多尝试,比如RAI,用纯以太坊抵押,去除以太坊波动率。
其次是社交。我2017年就参与Status的ICO,很喜欢Farcaster这种尝试,特别有价值。但社交网络效应太强,很难从Twitter、WhatsApp、微信抢用户。需要找到神奇场景,让大家持续迁移社交关系,才能达到亿级用户规模。
Fatbro:我觉得有一个大家可能没看到的,就是以太坊已经有很多RWA资产产生,包括美国消费贷票据等,以Mint到以太坊网络。这些资产包目前因合规原因,尚未与以太坊OG应用产生联系,各玩各的。我期待有一天,可以抵押以太坊做多特斯拉50倍杠杆,或者用RWA资产抵押做多以太坊。这类产品将使真实世界和Crypto世界紧密联系,传统金融产品也会因以太坊这个新交易所产生新玩法。这已有苗头,也许在法律法规打破后能尝试。
另外,支付也很重要,通常与社交紧密绑定。稳定币是我们行业最大的支付场景,USDT、USDC已破圈。最近,虽然Altcoin市场低迷,但稳定币持续流入。这可能意味着稳定币并非仅用于币圈,而是用于俄罗斯贸易、义乌进出口支付,或某些法币崩溃的国家用作工资支付。这是一种Bankless的应用场景,我很期待。
话说回来,以太坊每次爆发我都未预测到。DeFi Summer之前虽有人谈论DeFi,但没想到会如此大规模,Compound流动性挖矿是导火索。
今天是4月2号,Pectra升级将在本月或下月初到来。有几个看点:EIP-7702引入“智能合约化”的EOA地址,简化账户抽象,有望大幅提升钱包用户体验和Onboarding流程。
但我不太理解为何此时还要继续增加区块和扩容。潘老师,您觉得以太坊每次升级要升级哪些东西?现在这种决策机制合理吗?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让社区更多参与?
以太坊升级决策:去中心化与效率的权衡
潘老师:这问题要从两方面看。我先补充Pectra升级背景。这次升级虽引入EIP-7702、BLS12-381等优化,但测试网却出现严重问题:所有客户端错误地使用主网设置,导致测试网分叉,恢复过程漫长。Pectra升级预计最快4月底,甚至5月初才能上线。这暴露了以太坊开发机制的一些隐忧。
以太坊开发团队和优先级设定是正面反面都有。好的一面是,他们始终将去中心化置于高优先级,例如Pectra之后的Glamsterdam升级将考虑纳入EOF和PeerDAS,提升以太坊DA层的去中心化程度。以太坊的Roadmap和Vitalik的更新都高度透明,能看到不同Track的进展。
但用户和开发者感知存在脱节。许多功能是Client团队定义的,Vitalik设定框架,开发者再安排计划。如果生态急需AA或扩容,而以太坊未能及时提供,需求可能外溢到Solana或其他生态。
我今天看到GCC研究员写了一篇关于Pectra某个EIP的文章,它整理了该EIP(如BLS12-381)从提出到加入升级可能需要五六年时间,周期很长。幸好以太坊所有ACD会议归档、纪要、EIP更新记录都透明公开在GitHub上,可以追溯历史,这对于了解EIP来源非常有价值。
但社区脱节确实存在。如果更多应用开发者、Layer2、钱包等紧密相关的Infra能更多参与决策过程,权衡利弊,对生态发展会更有利。
Fatbro:我在曼谷参加了Interoperability会议,他们提出了与Rollup相关的RIP标准,可能也往这个方向走,让Rollup有更多发言权。应用层也在用ERC标准,无需以太坊升级即可实现。Pectra的7702偏向应用层,但其历史也反映了Vitalik对AA钱包、智能合约钱包、Social Recovery的强烈推动。您觉得Vitalik在以太坊升级决策中的比重是否过大?
潘致雄:我觉得他目前的决策比重确实相对较大,可能超过一半。但他对所有EIP的来源历史和整个生态的了解远超他人,所以他的决策权重高一些是合理的。
Fatbro:Vitalik是天才,但可能缺乏市场竞争和商业行为经验,看起来这让他最近压力很大。我有个设想:如果我们可以加入以太坊基金会,您最想担任什么角色来帮助以太坊做得更好?
潘致雄:以太坊流程和制度已很完善,但从EIP ERC标准到Layer2钱包采用仍有脱节。我希望能连接以太坊基金会与商业端,使其更紧密。在早期研究层面,让钱包和Infra理解其价值,避免不必要的精力投入。如果共识较大,能更快推进。所以我比较感兴趣这个角色。
Fatbro:我觉得以太坊需要有个CMO!。如果我能为以太坊基金会贡献,希望能有一个以用户增长为导向的部门,为Layer2、主网或开发者增长制定KPI。虽然以太坊基金会已主导DevCon、技术文档构建等,但我觉得还不够。新用户在推特上看到大量负面信息,可能不愿进入以太坊生态,觉得难以融资、走下坡路,或选择增长更快的年轻生态。以太坊需要扫清阴霾,传递正向能量和价值观。CMO角色至关重要,关注创业公司、开发者成长和用户Onboard。希望我们的讨论能被听到,如果以太坊基金会已在改变则更好。我们会持续更新讨论视频,关注以太坊的成长,也希望更多从业者、开发者参与进来。
潘致雄:最后补充一句,我们长期关注以太坊的人一直在看以太坊生态周报,它价值很大。但去年底停更了,所以我今年初开始做Ethereum Weekly Digest,希望能更紧密地跟进以太坊进展和生态,让更多人关注。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免费订阅。
Fatbro:我最近也在写专栏Fatbro投资周刊,一直在支持以太坊,但也承受压力。希望大家关注我对以太坊的最新观察,也希望大家的钱包越来越鼓。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节目没有提前准备,话题随机。如果大家喜欢这种形式,未来会邀请更多新声音、新创业者、投资人参与,共同回顾和探讨以太坊的未来。希望以太坊越来越好。再次谢谢潘老师,再见!
免责声明:文章中的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的观点,与本平台无关。用户不应以本文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
你也可能喜欢
GENIUS法案影响堪比BTC现货ETF


InfoFi赛道再添一员,Cookie下场掘金注意力经济,与Kaito同场竞技谁更胜一筹?

错失11亿美元,花1万枚比特币买披萨的男人 Laszlo:我从来不后悔

加密货币价格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