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首款量子運算晶片 Majorana 1 登場!未來有望推動資料中心、化學與醫療突破

微軟 (Microsoft) 於 2/19 發表首款量子運算晶片「Majorana 1」,表示 Majorana 1 未來可能應用在資料中心,並在化學、醫療等領域帶來重大突破。
量子晶片 Majorana 1 問世,微軟搶攻未來運算
微軟宣布旗下首款量子運算晶片「Majorana 1」正式亮相,這款晶片搭載 8 個量子位元 (qubits),雖然目前僅能用於簡單的數學運算,但微軟工程師認為,這是未來量子電腦的基礎,未來可能擴展至 100 萬個 qubits,遠超於目前電腦的運算能力。

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知名期刊《Nature》,微軟副執行長 Jason Zander 表示:「早在 1937 年,科學家就已經提出這項理論,如今我們終於能夠加以利用。量子電腦的實用時代,可能是在這幾年內,而不是數十年後。」
量子運算技術突破,有望改變運算模式
量子運算的核心在於 qubits,它與傳統電腦的 0 與 1 不同,可以同時處於 0 和 1 兩種狀態,能實現超越傳統運算方式的計算能力。這種特性讓量子電腦可以同時計算多種可能性,解決一般電腦難以處理的問題。

近期 Google 也展示自家最新的量子晶片,在 5 分鐘內完成了一項傳統電腦可能需「超過宇宙年齡」才能解出的計算,顯示量子技術已逐步向實用化邁進。然而當前量子運算的主要挑戰在於「錯誤率」,因為量子粒子極易受到環境影響,使計算結果產生誤差。
微軟採用 Majorana 技術,降低量子運算錯誤率
微軟自 2004 年開始投入量子運算研究,並選擇與其他科技業者不同的路線,專注於減少計算錯誤,採用 Majorana 準粒子技術。Majorana 這種特殊粒子早在 1930 年代由義大利物理學家提出,微軟認為它比其他技術製造的 qubits 更穩定,不容易發生數據翻轉錯誤。
為了成功操控 Majorana,微軟團隊利用砷化銦 (Indium-Arsenide) 原子級材料,結合鋁奈米線 (Aluminum Nanowires),組成 H 形結構,再透過極低溫度與磁場調控,在四個端點誘發 Majorana,從而形成單一 qubit,並透過微波訊號讀取計算結果。這樣的結構可進一步擴展,形成更大規模的量子晶片。
研究波折不斷,微軟終於突破技術瓶頸
微軟早在 2018 年就曾宣布發現 Majorana 粒子,但隨後撤回論文,表示當時的研究存在誤判。歷經多年的技術改進,微軟最終成功測量並控制 Majorana 粒子,並將其應用於 Majorana 1 晶片,為未來大規模量子運算奠定基礎。
雖然目前 Majorana 1 的運算能力仍有限,但微軟的技術突破意味著量子電腦距離實用化又更進一步。隨著 Google、微軟等科技巨頭加速研發量子技術,未來量子運算將可能顛覆傳統計算模式,推動資料中心、化學研究、醫療診斷等領域發展。
(《一小時略懂量子電腦》:帶你深入了解量子革命,數十秒就可破解網路加密)
這篇文章 微軟首款量子運算晶片 Majorana 1 登場!未來有望推動資料中心、化學與醫療突破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您也可能喜歡
LAUNCHCOINUSDT 現已上架合約交易和交易BOT
Solana 域名服務開放 SNS 空投認領,40% 代幣供應分配給早期與新支持者
美國兩黨推動重啟穩定幣立法,力拚休會前通過
Yuga Labs 將 NFT 系列 CryptoPunks IP 出售給 NODE 基金會
加密貨幣價格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