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yStonks到Backed,美股為何「急」代幣化?
美股的鏈上化,看似金融創新,其實與美元的國際化策略深度綁定。
原文標題:《從 MyStonks 到 Backed,美股為何「急」代幣化? 》
原文來源:Nomos Labs
從 MyStonks 到 Backed,美股為何「急」著代幣化?
美股代幣化,正以出乎意料的速度成為 2025 年全球區塊鏈市場的焦點。根據 RWA.xyz 的數據,目前代幣化股票的市值為 4.22 億美元,持有代幣化股票的地址為 5 萬人,相較於 30 天前激增近 2000%。
如果你最近關注 MyStonks、Backed、Kraken 這些平台,甚至在 Gate.io、Bybit 等 Web3 交易平台上,大概已經發現蘋果、特斯拉、英偉達等傳統美股明星都被迅速上鍊,且不再局限於華爾街的交易窗口,而是全天候 7×24 小時。這場「急」代幣化的浪潮中,不僅是技術的突破,也是市場需求與監管松綁的必然結果,正在加速改變全球投資格局。
一、2025 年的突然加速:美股為何開始往鏈上遷移?
區塊鏈概念並非首次與傳統金融結合,但為何偏偏美股代幣化在 2025 年進入爆發期?技術進步、市場需求、監管放鬆與資本邏輯共同構成了這個風口的底層驅動力。
首先,技術上的瓶頸已經被逐一破解。經過多年發展,以太幣、Solana 等主流公鏈已具備支援大規模資產代幣化的能力。以太坊提供 ERC-20 標準保障鏈上相容性,而 Solana 憑藉高吞吐和低成本成為 Kraken、Bybit 等交易平台的熱門選擇。同時,跨鏈橋(如 Wormhole)和去中心化身分驗證(DID)機制的逐步成熟,使得傳統資產進入鏈上的障礙越來越低。
更重要的是,2025 年,全球市場尤其新興經濟體的投資者對於美國股票的投資熱情空前高漲。然而,美股傳統交易管道對海外投資者的門檻極高:開戶手續繁雜、手續費高昂、交易時段受限,顯著抑制了海外資金流入。鏈上美股則完全繞過了傳統的開戶和交易流程,讓全球用戶輕鬆使用穩定幣直接參與美國資產的投資交易。這種 24 小時、低門檻、低成本的投資管道,迅速滿足了積壓已久的全球市場需求。
更深層的推動力來自美元的全球佈局策略。穩定幣市場在 2024 年已創造 27.6 兆美元的交易量,甚至超越了 Visa 和萬事達卡。美股代幣化正為美元穩定幣提供了新的價值流動路徑,成為美國資本全球回流的另一個隱密通道。美股的鏈上化,看似金融創新,其實與美元的國際化策略深度綁定。以穩定幣和鏈上美股為工具,美國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正在以更具彈性的方式吸引全球資本向美元資產聚集。
圖片來源: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
從技術可行性到全球資本流動,再到美元金融研究院
從技術可行性到全球資本流動,再到美元金融業力,美股已久的金融佈局加速。鏈上的「蘋果」和「特斯拉」絕不僅僅是傳統股票的數位複製,更是全球資本遊戲規則的結構性改變。
然而,鏈上美股的爆發只是表象。這場「急」著代幣化的運動背後,真正操盤的是交易平台和代幣化平台的戰略賽局。
二、鏈上美股興起背後:交易平台的真實驅動力
鏈上美股的快速發展,並非美股市場本身的主動選擇,而是鏈上資產平台和交易平台策略性推動的結果。從 MyStonks 到 Backed 再到 Kraken,這些平台的崛起無不彰顯了不同市場主體的不同訴求與博弈。
對專業資產代幣化平台(如 Backed、MyStonks)而言,鏈上美股意味著新的商業模式與監管套利空間。以 Backed 為例,透過與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和歐洲託管機構 Clearstream 合作,它們能夠繞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模糊監管地帶,將實際美股資產以代幣的形式合規託管於歐洲,並透過鏈上平台進行全球化銷售。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監管合規成本,也為全球用戶開啟了更靈活的投資管道。
而 MyStonks 則選擇了更去中心化的路徑,基於 ERC-20 和 NFT 標準開發鏈上資產模型,配合富達的資產託管,強調 DID 身份驗證和透明性,試圖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傳統證券市場之間構築一條全新的橋樑。
Kraken 等交易平台的參與,則更像是在捕捉下一個敘事風口:透過引入美股代幣拓展交易品類、增強用戶粘性,並降低用戶資產流向傳統金融機構的風險。這種參與策略不僅是商業擴張的自然延伸,也反映出鏈上交易平台對「現實資產接觸 Web3」的高度期待。
這種多方驅動力的共同作用,最終形成了一場「鏈上美股」的加速競賽。交易平台與資產代幣化平台之間的相互協作與競爭,共同塑造了 2025 年美股代幣化的風口現象,也為下一步美股代幣化生態的演進埋下了伏筆。
三、不同路徑的探索者,試圖回答美股該如何鏈上化?
MyStonks 的做法最「原生」。它把股票做成 NFT 和 ERC-20 代幣,透過以太坊網路在鏈上流轉。它還接入 DID 身份系統,試圖在保護隱私的同時滿足合規要求。在 MyStonks 上,用戶不僅能交易股票代幣,還可以「擁有」它,就像你錢包裡的一筆 USDC。但這模式也帶來一個老問題:NFT 的流動性與可組合性始終有限,鏈上交易的效率與使用者體驗也還在早期階段。
Backed 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它更像是一個合規金融機構的延伸,把真實美股託管在歐洲受監管的證券系統中,然後發行 1:1 錨定的代幣。這些代幣可以在鏈上交易,但核心資產與其說屬於用戶,不如說是由平台代持。 Backed 的價值在於降低了傳統機構參與 Web3 的門檻,但這套模式下,使用者對資產的掌控權依然有限,也難以迴避「信任中介」的本質問題。
Kraken 則以「介面平台」自居,沒有自建代幣模型,而是直接整合像 Backed 這樣已有的代幣產品,為傳統用戶提供熟悉的介面與便捷交易體驗,同時維持對鏈上資產的基本相容。這種方式雖然降低了使用者門檻,但也意味著其鏈上屬性較弱,且更多仍依賴平臺本身的可信度。
三種模式分別強調了不同的東西:MyStonks 強調「資產歸用戶」、Backed 強調「資產真可信」、Kraken 強調「交易夠便捷」。它們是三條路徑,也是在回答一個共同問題:傳統金融的核心資產,能不能也像 USDT 一樣,在鏈上擁有自己的「通用表達法」?
這背後其實不是技術路線之爭,而是「誰來信任誰」的設計問題:使用者信任程式碼?信任平台?還是信任背後的券商和託管機構?這三家正在用不同答案,參與一場未來標準的試驗。
四、趨勢意義與影響:鏈上美股正在重塑哪些金融版圖?
鏈上美股,正在改變的其實不只交易方式。
它最直觀的變化,是把原本只在美股開盤時段才能交易的股票,變成了 24 小時隨時可買賣的資產。不管是在紐約清晨,還是在東亞深夜,使用者都能掛單、撮合、成交。美股不再只屬於「美國白天」,而是變成了全天候運作的全球資產。
更大的變化,是它讓全球一般用戶第一次能「直接買美股」。過去,想投特斯拉、蘋果這些股票,得先開美股帳戶、換匯、過合規門檻,而現在,只要有穩定幣,就可以一步到位。跨國投資,從複雜的流程,變成了一個簡單的錢包操作。
而對 DeFi 來說,鏈上美股帶來的,不只是一個新資產種類,更是現實金融資產第一次真正進入區塊鏈。這些代幣具有真實企業支撐和現金流,可直接參與流動性池、借貸、甚至衍生性商品設計,DeFi 因此具備了與現實資產掛鉤的信用基礎。
圖片來源:Project Open 所提倡的代幣化美股發行與交易流程
這類財務資產進入代號進入銀行與交易流程
這類財務資產進入端點 DeFi,不再是可動性的「經濟性」功能性的固定設備與經濟性相關性功能。它們能被組合、抵押、分拆、再包裝,逐步建構出一個更成熟的鏈上金融生態。
所以當我們問「美股為何急著代幣化」,看到的也許是一陣風口、一場熱潮。但如果往下看,它背後是美元資產對全球流動性的再主導,是加密平台向現實信用體系的主動靠攏,更是區塊鏈打破次元壁的另一個里程碑節點。
結語
從 MyStonks 到 Backed、Kraken,看似三種不同的產品方案,實則反映了區塊鏈對現實資產的強烈渴望。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見證了穩定幣如何成為美元的新載體,如今,美股代幣化也正走上同一條路——不是為了複製傳統金融,而是為鏈上市場引入一個更可信、更熟悉、更有流動性的資產錨點。所以我們才說,美股代幣化之所以「急」,並不是美股本身有多焦慮,而是鏈上市場實在太需要一個更穩、更真、更易被理解的實體資產。
這場代幣化的潮流,表面看是傳統資產的代幣化」,但其實是 Web3 在主動尋找一個能撐起交易、流動性和用戶信任的資產邏輯。尤其是在加密原生資產波動性劇烈、DeFi TVL 成長放緩的當下,美股作為「現實世界中的優質標的」,被迅速引入 Web3 生態,成為交易平台爭搶的流量工具,也成為新一輪敘事的起點。從 24 小時不間斷交易,到繞過券商跨國投資,再到穩定幣作為結算通道,美股代幣化帶來的變化,早已超越了產品本身。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您也可能喜歡
Bitget 現貨槓桿新增 LA/USDT!
AINUSDT 現已上架合約交易和交易BOT
Bitget 發布 2025 年 6 月份保護基金估值報告
關於 Bitget Token(BGB)2025 年第二季度燒毀的公告
加密貨幣價格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