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開發”時代將至?深度解析 Vibe Coding 技術演進與生態格局
2025 年矽谷最火的科技概念之一,它將如何改變 AIGC 時代的軟體開發?
作者: 黑色馬里奧
在AI重塑技術開發的浪潮中,"Vibe Coding"或正成為最具顛覆性的趨勢之一。
Vibe Coding這一概念由OpenAI聯合創始人、前特斯拉AI總監Andrej Karpathy在2025年初首次提出。它描繪了AIGC時代新的軟體開發模式------開發者不用自己直接寫代碼,而是向AI提需求,讓AI自動把代碼寫好。
Vibe Coding旨在讓非技術專業的普羅大眾,也能參與軟體編程開發。它將帶來的不僅是一次開發工具的進化,更重要的是重塑了創作權力的分配機制,讓開發能力真正實現大眾化。
短短幾個月,Vibe Coding已成為矽谷最火熱的科技概念之一。越來越多的項目入場圍繞該範式展開產品化嘗試,Web3市場也不乏參與探索的玩家。本報告將深入分析這一概念的影響、重要參與者的情況與未來趨勢。
AIGC 時代,編程 平權的 曙光與困境
編程的演進史,本質上是一場不斷降低技術門檻的持久戰。從早期二進制、匯編語言的專家壟斷,到BASIC、C語言讓個人計算機用戶得以啟蒙;從LAMP架構簡化Web開發,到現代技術棧(React、Node.js等)雖功能強大卻更加複雜------每一次技術迭代都在提升效率,卻始終未能真正打破專業壁壘。
即便開源工具(如WordPress)讓博客、論壇等產品更易搭建,完整的軟體開發仍需要深厚的工程認知。表面上,開發流程日益標準化;實質上,"構建權"始終被掌握專業知識的少數人牢牢把控。
圖源來源: phoenixNAP
直到AIGC時代的到來,這一局面才出現根本性鬆動的可能。
隨著生成式 AI 被大規模應用,編程的門檻被大幅降低。GPT-4、Claude 3、Gemini等大模型在語義理解、代碼生成、上下文保持等方面取得突破,開發行為第一次從"結構式理解"轉向"感知式對話"。
我們看到,人們可以通過自然語言直接與系統溝通意圖,讓AI生成所需函數、接口、組件甚至完整頁面。Prompt成為了新的輸入法,而系統響應則從建議片段升級為結構化、可組合的結果。
AIGC不僅提高了開發效率,同樣也打破了"語言門檻"。越來越多的非程序員開始使用Copilot類工具來補齊代碼、調試邏輯、編寫接口,甚至基於ChatGPT快速完成網頁原型或功能模擬。AIGC編程的潛力在這一階段初步顯現:代碼變得"可以對話",開發變得"可以共創"。
當然,這場變革的第一波嘗試同樣也暴露了諸多局限:
- 大多數生成式模型仍停留在"片段生成"層面,難以理解任務全貌,更無法跨文件、跨模塊組織複雜項目結構;
- 代碼輸出缺乏上下文記憶能力,生成結果往往不可重用或需要大量人工修正;
- 缺乏與運行環境的連接,生成的代碼往往無法直接部署、測試或上線;
- AIGC工具幾乎全部圍繞"幫助開發者更快寫代碼"而設計,而不是為"不會寫代碼的人賦予構建權"而服務。
尤其是在Copilot的世界中,開發者變得更高效,但非開發者依舊無法進入遊戲。
雖然AIGC編程顯著提升了開發效率,降低了語言門檻,但它仍主要圍繞已有開發者展開,構建能力尚未真正觸達更廣泛的人群。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新的生成範式Vibe Coding開始浮現,它試圖繞開工程門檻,拉開新一輪編程平權範式的序幕。
Vibe Coding:AI 時代的"全民開發"革命
Vibe Coding被認為是AIGC編程領域的新趨勢,將作為重構整個應用構建流程的邏輯起點。
與傳統Copilot類AI工具不同,Vibe Coding所代表的是一種面向更廣泛人群、尤其是非工程背景用戶的"構建權交付機制"。
它的核心,不是讓用戶更懂代碼,而是讓用戶不必懂代碼也能完整描述、試錯、發布並反復迭代自己的產品結構。
圖片來源: TECHGIG
"Vibe Coding"概念在2025年以來顯著升溫。
我們看到,Cursor等平台率先將"對話式構建"理念引入IDE系統,支持自然語言控制項目結構、跨文件生成代碼並即時運行預覽。
而更多平台則開始圍繞"Prompt到模塊再到發布"的路徑設計開發流程,嘗試打造語義驅動的應用創作閉環。
技術路徑之外,Vibe Coding還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產品組織範式:它強調快速原型驗證、輕量迭代、高復用與可分發性,適配創作者經濟、社群運營、個體創業等碎片化應用場景,成為下一代輕量Web3應用或互動型內容的重要生成方式。
Vibe Coding 賽道 代表項目解析
隨著Vibe Coding趨勢的發展,現階段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圍繞該範式展開產品化嘗試,並逐步衍生出多種路徑與解法。
在該領域中,Infinity Ground、Ohara AI以及Dev.fun等項目逐步脫穎而出,成為當前Vibe Coding賽道中具有代表性的探索者。
接下來,我們將圍繞這三類平台的能力定位、用戶路徑與構建閉環,進行逐一拆解,並嘗試梳理出Vibe Coding產業地圖的初步輪廓。
圖片來源: Gradient Flow
需要注意的是,偏向IDE增強與本地化編程助手的工具型產品,如Cursor、Codeium、Windsurf等,它們大多嵌入開發者熟悉的本地編程環境中,聚焦於代碼補全、跨文件生成、上下文聯動等環節優化,顯著提升已有工程師的開發效率。
但這類產品的設計核心仍然是"提升編程者效率",而不是"賦能非編程者進行完整構建",其交互模式依然依賴代碼編輯器與工程語義,因此並未改變開發的底層邏輯,也難以脫離IDE框架進行"端到端"的應用交付,同樣也缺乏一些Web3特性。基於這一點,並未將這些平台加入到比較中。
- Infinity Ground
Infinity Ground是當前Vibe Coding賽道中最具代表性的項目之一,其致力於為非工程背景的用戶提供一套自然語言驅動的構建路徑。
該項目定位為面向普通創作者、內容操作者與個體開發者的Web3構建平台,其核心目標是將"從意圖到產品"的開發流程壓縮為一條可理解、可操作、可上線的閉環通路,進而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Web3 App Store"。
Infinity Ground平台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是全流程自然語言驅動。在該體系中,用戶可通過Prompt方式描述目標功能,系統會自動調用組件庫、邏輯模塊與頁面模板,生成包括前端頁面、業務邏輯與鏈上接口在內的完整應用內容。生成結果將被封裝為可訪問鏈接,直接部署上線,無需代碼編寫或環境配置。全新的流程跳過了傳統開發所依賴的IDE環境、聯調部署環節與後端鏈上集成流程,大幅降低了應用構建門檻。
在交互方式上,Infinity Ground引入了Agentic編程範式,通過任務分解、上下文理解與模型策略路由等機制,支持從語義出發快速生成功能模塊。平台支持多模型協作(如GPT-4與Claude)、動態參數優化、結構化輸出與可解釋性結果生成,強化了非技術用戶在交互過程中的可控性與可理解性。
根據用戶的提示詞要求,應用可以支持錢包連接、權限管理與支付接口,具備完整的Web3使用特徵。平台同時支持用戶以鏈接形式分發應用到社群、社交平台或其他渠道,形成從構建到使用再到傳播的外擴路徑。整個流程自洽且完整,用戶無需退出平台即可完成交付。
除了頁面構建與交互配置之外,Infinity Ground也率先在同類平台中打通了智能合約的語義生成能力,成為Vibe Coding語境下鏈上邏輯生成的重要探索者。平台內置合約生成與部署模塊,允許用戶僅通過自然語言描述,比如"create a token airdrop with 1000 recipients"等,即可完成包括Airdrop、Token創建在內的一系列智能合約的生成、打包與上鏈操作,整個過程無需接觸Solidity編程語言,也無需進行本地編譯或環境配置。
為保障安全性與合約可用性,系統預置的模板均源自第三方經過安全審計的標準合約庫,並封裝了必要的參數配置與權限控制邏輯。用戶在語義層輸入目標後,平台會調用對應模板並完成部署執行,確保構建路徑既低門檻又具備鏈上穩定性與可追溯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還配套提供了合約行為的後台監控與數據跟蹤功能,幫助用戶觀察調用頻次、交互錢包分布、代幣流轉路徑等鏈上指標。這種結合"可生成 + 可部署 + 可運維"的一體化能力,極大地提升了非工程背景用戶對鏈上邏輯的可操作性,也為平台構建出從"可構建"到"可運行"的技術護城河。
在此基礎上,Infinity Ground進一步建立了模板庫、構建排行榜與代碼Remix系統,支持用戶基於已有模板進行二次生成或上傳自定義模塊,逐步形成供給型構建網絡。平台同時引入基於區塊鏈的模板版本控制、去中心化激勵機制與貢獻收益分配路徑,用戶可通過貢獻模板、完善構建流程等行為獲得回報,構建出一套圍繞AI協作與用戶共建的生產閉環。
平台當前已內置涵蓋NFT市場、DAO管理、鏈上數據看板、RWA登記表單、內容訂閱系統等多個輕量級Web3應用模板,覆蓋常見的創作型、社區型與交易型場景。用戶可按需調用、修改或完全基於新語義重構結構,所有構建步驟均在平台內完成,進一步形成了從Prompt到模塊組合再到發布運行的全新鏈式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據最新數據,Infinity Ground平台目前已累計連接超1750萬個獨立錢包地址,生成超過19萬個上線應用,形成了相對顯著的使用規模。並且其用戶畫像主要覆蓋市場運營者、NFT與Meme創作者、獨立產品經理、學生與Web3玩家等。並且平台已孵化出包括鏈遊AI Town項目《Love Terminal》(首周吸引超5.8萬用戶)與鏈上小遊戲《Jump Jennie》(兩周內完成逾1.6萬美元入場費)等代表性產品,這充分地驗證了Infinity Ground在商業變現路徑的落地可能性。
- Dev.fun
Dev.fun是Vibe Coding賽道中一款強調"輕表達"與"即時互動"的工具型平台。它以極簡語義輸入機制為基礎,允許用戶通過一句自然語言,快速生成具備初步邏輯的互動模塊頁面(稱為devlet),無需編程或配置。常見應用包括投票、小遊戲、表單、實時展示等,強調創作門檻低、分發路徑短。
平台內置大量由用戶生成或Remix的模板內容,支持直接生成訪問鏈接用於社群分享或嵌入傳播,構建出具備Meme化特徵的內容傳播路徑。Dev.fun還配套點讚、排行榜、創作挑戰等機制,鼓勵圍繞熱點、社區話題進行表達式創作。
定位上,Dev.fun更像是Web3社群文化的Meme引擎。它服務於內容創作者、社群運營者與品牌表達者,讓"構建即表達"成為一種常態創作方式。通過輕量互動內容連接用戶、放大影響,是Vibe Coding中較具代表性的表達型平台。
- Ohara AI
Ohara AI是Vibe Coding賽道中聚焦"構建 + 激勵"的代表性平台之一,致力於通過自然語言構建可運行的Web3應用,並自動發行專屬App Coin,支持激勵、交易與社群互動。
平台提供模塊化對話式構建體驗,用戶僅需輸入需求,如"創建一個能生成GIF的Meme工具"或"構建一個支持ETH捐贈的按鈕",系統便能生成包含前端頁面、錢包交互與鏈上調用的完整應用。應用可即時運行、語義微調,並允許用戶訪問底層代碼進行二次編輯。
Ohara AI最大特色在於"一鍵部署 + App Coin自動生成"。每個應用可內嵌代幣激勵機制,用於打賞、分發或售賣,實現創作者與用戶之間的經濟閉環。平台還支持Remix構建,方便快速複製、修改與發布應用,推動社區共創。
Ohara內置OnchainKit SDK,支持錢包接入、鏈上操作、數據讀取,並可對接外部API,如集成xAI或實時內容源,增強應用互動性。平台也定期舉辦開發挑戰賽,增強用戶參與度與內容曝光。目前,Ohara用戶群體包括創作者、創業者與Web3內容實驗者,適用於快速原型測試與代幣機制驗證,是輕量開發者與創意產品驗證者的理想平台。
Vibe Coding 的多元演化路徑
事實上,三個平台其實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垂類。
其中,Infinity Ground以"Web3應用的生成、部署與分發閉環"為核心設計理念,其系統圍繞從Prompt生成到模塊調用、鏈上部署、錢包交互、權限配置與應用分發的全流程,構建出端到端的生成基礎設施,強調從"創作"走向"可使用、可傳播"的完整產品路徑,憑藉模板生態、運行環境與部署支持的組合能力。
Ohara AI更偏向於一個"前端原型生成工具"。其核心能力主要集中在通過自然語言描述生成頁面草圖,支持簡單交互與靜態展示內容。Ohara AI的"生成即展示"路徑更接近Web2創作工具的思路,也適用於教育場景、創意表達等輕量用途,它更像是Vibe Coding賽道中的"起步式生成器"或"原型起草器"。
Dev.fun的定位介於二者之間,其目標用戶主要是Meme創作者與鏈上內容構建者,支持將文本意圖生成具有視覺表現力的內容頁面,同時提供基本的錢包連接與數據接口調用功能,結合了輕量語義交互與模板驅動,強調"快速做出可分享作品",更像是一個面向創作者社群的工具型平台。
那麼如果我們將Vibe Coding大致歸納為兩類路徑:
- 一類將是具備基礎設施屬性、試圖重塑"構建---部署---分發"全流程的系統平台;
- 另一類則聚焦於特定環節,以輕量生成、創意展示或前端草圖為目標,構成工具型或Launchpad型的平台群體。
在該框架下,Infinity Ground更趨近於前者,其系統圍繞構建流程、運行環境與分發機制構建完整閉環。基於自然語言生成的功能架構,同時內置鏈上部署、錢包綁定、權限設置等能力,並構建應用模板生態。平台以"Web3 App Store"為願景,本質上屬於Vibe Coding賽道中的基礎設施型項目,目標是服務創作者群體並沉澱模塊市場。
根據Infinity Ground的技術基本面,其正在被歸為L3+智能等級,並在可見性、Web3原生性、可組合性與易用性方面表現較為突出,展現出平台在構建完整生態閉環方面的系統能力。
而在功能結構維度,進一步的橫向比較,亦能驗證上述分化路徑。
如下表所示,Infinity Ground支持多頁面結構的生成、穩定的錢包連接、鏈上數據實時展示以及用戶意圖參與下的AI協作生成,具備較強的系統組合能力且面向全鏈。而Ohara AI與Dev.fun雖各有亮點,更聚焦前端草圖、創意內容生成與基礎鏈上交互方向。
綜上所述,當前Vibe Coding生態已初步形成"基礎設施型平台"與"工具型生成器"兩類演化路徑。Infinity Ground作為前者代表,其從構建邏輯、運行路徑到生態組織能力上皆展現出系統閉環優勢,而Ohara AI與Dev.fun則更具Launchpad屬性,定位於輕量構建的入口工具。這種分化趨勢,也標誌著Vibe Coding正從單一構建工具,向多層次、多角色系統演化。
結語
Vibe Coding正處於一個技術演化與用戶認知同步提升的早期階段。隨著大模型能力持續釋放,以及Web3原生構建需求的不斷增長,"語言即構建"正逐步成為下一代應用開發的主流範式,開啟了"全民開發"時代的底層入口。
基於此,用戶身份正在發生結構性轉變,從程序員延伸至創作者、運營者、教育者乃至個體創業者。原本屬於技術專家的高門檻流程,正被重構為一種更具普適性、表達性和可操作性的構建路徑。這種門檻的下沉不僅帶來了廣闊的用戶增量空間,也顯著擴展了該賽道所Vibe Coding的潛在市場體量。
當前,賽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無論是以Infinity Ground為代表的端到端平台型產品,還是如Dev.fun和Ohara AI等更偏輕量化的構建工具,儘管服務對象與功能側重點各不相同,但都在圍繞"低門檻構建"這一核心命題進行深度探索。它們之間並非單純的同質競爭,而是共同拓展應用邊界,在不同垂類中實現互補式滲透。
從產業視角來看,Vibe Coding具備平台型創新的典型特徵。一旦其底層邏輯逐步穩定,模塊的組合能力與生態的可擴展性將持續釋放潛力,有望形成類似操作系統般的開發棧結構,進而重塑產品從構思到驗證、從迭代到上線的全周期路徑。
Vibe Coding是一個明確存在結構性增量、具備多元場景可擴散性,且平台護城河潛力強勁的早期賽道。它所推動的不僅是開發工具的演進,更是一場構建權的重新分配與創作力的普惠釋放。
在未來3~5年內,隨著生態完善和用戶心智成熟,該領域有望成為AI與Web3交匯處最具成長性的長期機會窗口之一。
關於Infinity Ground
Infinity Ground是專為Vibe Coders打造的區塊鏈基礎設施,致力於構建一個代理驅動、完全去中心化的開發生態,突破傳統開發模式的邊界。平台基於三大核心支柱構建:一是全球首個去中心化Agentic IDE,讓任何人無需編程,僅通過自然語言即可構建DApp,如遊戲、社交、DeFi等應用;二是支持AI原生應用發布與商業化的應用商店,支持應用發布、協作與變現;三是ING Network,一條專為Vibe Coders設計的高性能、模塊化、公平激勵的可擴展公鏈。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您也可能喜歡
TAUSDT 現已上架合約交易和交易BOT
關於 Bitget 現貨槓桿取消部分幣種借貸利率與合約資金費率綁定的公告
炎夏理財月,新人首次使用理財寶,超高 APR 500% USDT 質押池等您來賺!
Bitget 推出 HYPE 鏈上賺幣產品,年利率為 2.1~4.5%
加密貨幣價格
更多








